不论大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为先。布施在胸怀固有文化中去“仁”的发挥,人字旁加个二,就是人和人之间,只有爱人,慈悲他人才称得上仁。仁民是慈悲众生,由慈悲众生而扩及其他的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药师佛的济世观》p.87)
布施不一定是金钱,除了财布施之外,还有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布施时,若以投资、交易的心理进行,就不是布施。然而,很多人就是以“供养寺庙,下辈子过大富大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心态来付出的,而非出于“仁”和“慈悲”,更不是出自于纯粹的信仰,他们以为出了钱就有功德,以为做了好事就有回报,误解“有舍才有得”的真义。
所以,学佛要以智慧认识真善恶。以愚痴之心行善,愚痴的相信,则是迷信,迷信的果报非常可怕。遗憾的是,众生除了不识善恶以外,又“惟怀贪吝”。“一切众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贪的,贪得无厌,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这就是贪;吝是我的别人碰都不能碰。学佛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点贪吝的心念。”(《药师佛的济世观》p.83)
菩萨道的道德标准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中国儒家提倡的“躬自厚,薄责于人”,这类行为就是布施。相反,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是悭吝。悭吝,都是吝啬的意思,但是“悭”比“吝”程度更深,它是指内心坚固的舍不得。悭吝是不能舍,贪欲是占便宜。“悭贪是一切众生的基本心理,这是心病,这种心病只有用心药才能医,心药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后懂得布施。”(p.88)若心中无仁,不能做到布施,日夜在悭贪之中,往生后则会堕入三恶道,这一点在《药师佛的济世观》之“悭贪的果报”一文中有详细阐释。
我们不仅应好行惠施,还应行赞叹功德,即赞叹施者。在我看来,赞叹施者本身也是一种布施,即不执着自我、不吝啬对他人的称赞,也是舍,也是解脱。只是,赞叹必然是要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心口不一,表面上赞叹不已,心里则万马奔腾百般不乐意,这便成了诳语,成了造恶业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