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逢中秋节来临,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便在心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词。而笔者今日所题记的明月,所指“当年明月”,更确切是《明朝那些事儿》,也就是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那些事儿。许是我与书中主人公同姓之因,许是总用零碎时间零散读文之缘,故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依然觉得意犹未尽,在祖国母亲诞辰的小长假里,我毅然决绝读完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不同与其他书目。他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最重要的是它辅之以表、以图、以参考消息,尤其是说明图帮助我理解了文中不理解的内容。说实话在所读书目中,我不太陶醉于历史书目,原因就是历史人物错综交杂,我难以记住这些内容,此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些疑惑,所以读完之后依然觉得唇齿留香。
之前,我眼中的皇帝都是皇家贵族代代相传,而独有明朝的朱元璋他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我们先且看他诞生时的名字朱重八,就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出生的日期命名。从朱重八家族名字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朱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都不曾读文识字。所以朱重八的童年就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疑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书中记载朱元璋生于1928年,放牛时间为16年,也就是从1928年至1344年他的工作都是放牛,我很想知道他是几岁开始放牛的,难道一生下来就开始放牛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许这是书中粗略的记录吧。无论怎样,朱元璋的童年都不比我们当下的童年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孩子们的童年包裹在各种幸福里,吃的、玩的、学的应有尽有,也许只有天上的星星难以摘下送给孩子,其它的都能满足。而朱元璋也想上学,只是他的父母没钱付学费,就连独有的温饱问题也得自己去靠放牛来解决。这种童年生活是我们现在人们不能所想象的。
就这还不算,一次国家受难,黄河泛滥了。在这种情况下出来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这种国难在当今社会中是必须得修的,这毋庸置疑。而元朝末年时,在各个官僚克扣税务,修与不修区别并不大,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在这其中朱重八的父亲、大哥、大哥长子、母亲相继前后几日却被活活饿死。最让读者受不了的是,朱元璋放牛16年,竟没有一处之地能安葬于他们的亲人,他只好求地主刘德了,而刘德的说辞是:放牛已经给了工钱,所以没有土地来安埋葬这些逝去的人,天下之大却没有一处安葬逝去人的地方,也就是文中所讲: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魂而徜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饭吃,朱元璋决定去当和尚,他的和尚生涯共8年,也就是1934年到1951年,在1944年一1947年这三年时间,他做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而1947年一1952年这5年的时间,他做和尚的工作是撞钟。在俗语中常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只是指一些不负责任而过轻易生活的人们。但朱元璋的壮壮生活并不好过,朱元璋需要给那些和尚们打杂,佛祖金身上来擦土,除了做这些粗活之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等,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然而命运似乎要锻炼他的意志,他入寺仅50余天后,由于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而和尚比较多,往往对化缘地有鉴定。所以朱重八同志去的地方就比较穷,他的地点也是淮西、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主要地带,谁能给他呢?他一边走一边讨饭穿,挨家挨户、穿城越村、风餐露宿;每敲开一扇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那面对的是往往都是白眼冷嘲热讽,对朱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屈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
长期困难生活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因为如此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的心底燃烧。现在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胆怯困难,遇到困难就要勇敢面对,从不屈服,只有战胜的困难,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是可以不断挖掘的智慧宝库,这次品读我得到了这样的感悟,期待我下次能展开一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