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月末,做价值投资八年了。从入市到价值投资的道路,除了少数入门就接触到基本面的幸运儿之外,一般需要经历一两个牛熊循环。一般,在牛市中的方法在熊市中失效,在熊市中的方法在牛市中失效。而要找到长期稳定收益的方法,一般是没有一两个牛熊循环是确定不下来稳定的体系的,即使买指数基金,也不会完全摆脱其余的方法的诱惑的。
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绝对错误的方法,但是有长期正确和错误的方法,也有像杠杆做债券这种虽然是一般正确,但是遇到一次黑天鹅满盘皆输的方法。何况其它的不确定但诱人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十年二十年淘汰一批又一批投资者的原因。甚至一些各方面都懂的专家以及基金经理专家的思维,和刚刚入市没几年的散户思维没有什么不同。更不用说十年二十年高位进低位出,再继续补仓在市场里混的投资者了。除了娱乐因素,要想成功,必须研究一些确定的方法和一些失败的方法,多读历史书和哲学书,研究历史规律和人性心理规律。最后,成功者形成的特质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理性、不随大流等等。这些特质都可以在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书里找到。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做价值投资,市值已经翻番了。在这期间,有时候也没有完全坚持价值投资,有时候也被市场燥音带到沟里。总之,我在理性的情况下,对一些理论的质疑大部分得到了印证,也伴随有少数判断失误。
市场理论和燥音很多,成本价导向、技术形态、汇率利率美元指数影响大盘、对着上证大盘炒指数炒行业、根据软件BS提示操作、财务指标、市值小的成长优势、分级基金B的暴利预期、打新基金、定增基金、量化基金和大数据基金的不败等等,总有一样适合你。
没有形成投资体系之前,这些都是对我吸引力比较大的。在经历中,伴随着这些理论的适用和不适用的更替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品种出现发展和某些品种的走下舞台,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现在写写我的价值投资之路确立后的经历。
第一部分:2009年下半年价值投资之前的错误和教训。节约篇幅,一些重复机械化的简单幼稚完全依据行情操作的例子很多,入市小白也都知道。这里说一下两个典型的错误。第一,是刚刚入市的时候不知道熊市完了还有牛市。自己拿着深发展低吸高抛,居然下跌了我还赢利。市场是负和游戏,肯定旧的公司不会上涨了,这么多的筹码,一年一年下跌的轻重而已。这是当时的思维。结果不仅没有逃过最后一跌,还不拿长线错过了一波大牛市。第二,大牛市后QDII基金开始发行,出海,还抢不到多少份额。当时知道QDII的估值确实比咱便宜,但是没有想到跌幅也不轻。而且这些基金十年来还在1元以下,不懂比较基准,更不知道和国外博弈,宁可买被动基金也不要买主动基金。然后,2009年的上半年的牛市也错过了。从刚刚入市的熊市末期,到一波大牛市,再到一波大熊市,彻底不相信市场任何方法,再到2009年的牛市踏空后,也用软件分析了不少技术图形和读了不少的书后,我把目标瞄向了指数基金。此时,我知道了要二平,可以买指数基金。对此外的一切方法,都拒之门外以免受到伤害。
在第一部分中,做的正确的是彻底抛弃了成本价的概念。比如,一个公司10元买的,从12元跌到9元,再上涨到11元,再跌到10元,一般折磨的都会卖了。而同一个公司如果是5元进的会卖么,无论怎么涨跌,可能没什么感觉。而20元买的,可能还没解套,也是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实质上同一个公司的判断不应该依据成本价,而是依据市场的基本面因素,不是基本面派也要依据外在的其它因素。否则,卖了之后一定别再买别的公司。比如,一个公司10元,上涨到了15元,买另一个公司,可能从15元下跌到了14元,而之前卖出的公司已经下跌到了11元。这样,之前换的对不对。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换的又套了还不如不换。而道理是反心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少数人赢利的原因。从道理上讲已经比不换多收益了3元了,是非常划算的交易。所以,成本价是绊脚石。除了完全在成本价上下设置止赢止损,随机交易之外,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抛弃成本价的概念,尊重市场。否则,牛市因为赢利而抱不住,熊市因为亏损而补仓。市场翻番赚了一成,市场下跌到赢利八成的位置,全线亏损。
第二部分:2009年下半年后接触的超额收益方法和自建指数。搜索网站时,了解到了申万的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策略长期跑赢了市场。逛论坛时,发现了丁远的公共大巴和东博老股民的帖子。丁远的公共大巴是以低市盈率和像样的ROE以及利润成长指标筛选出来的组合。2011年的时候感觉到泡沫整体上大了,已经不再公开。东博老股民的实验账户做相对价值投资,2008年底民生银行只剩下了年初的三成,但是,不换的话,2009年只能翻番。而换了浦发银行后2009年是年初的三倍。这些,为我的指数化的组合操作提供了依据。完全不选时,只要在合理的价值之间切换,取得超额收益,随着超额收益的累积,市场年化收益一成多,价值投资可以做到年化收益三成,最后会取得一赢的收益。2010年11月,我也建立了一个昕空价值指数,指数化的定期调入调出。自己也研究了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等的方法,把研究的公司纳入到我建立的指数里面。到了现在,昕空价值指数的净值已经是接近4倍了。在此期间,我读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一些书籍,理念学了一些。包括费雪的市销率、长赢投资指数基金和乔尔的神奇公式等等的书。比较经典的还有《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等等书籍。我搜索到了小小辛巴的书籍,茅台03的定期组合年化收益五六成(现在也关闭了),陶博士的每年年初写出一批公司来,年末再调仓的方法带来的丰厚的收益。坚定了指数化投资的道路。
在第二部分中,陆续抛弃了很多理念,也绕开了很多噪音。当然也有少数的没有绕开。
(1)技术分析。2009年至2010年,我分析了中港美以及全球的各种技术分析,以及从软件里调出来技术图形来分析。结果是不靠谱,只有30周线能和长期持平就不错了,在日本市场倒是能稍微跑赢长期持有。但是又不甘心,遇到黑天鹅不还是得靠技术分析回避。最后,想来想去还是不对,既然长期跑不赢长期持有指数,那么问题还是出在技术分析上。我构建一个指数,不要在意账面上的赢亏,要做整体的资产配置。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上涨的公司在组合中因为上涨权重自动会变得越来越大,下跌的公司在组合中因为下为下跌权重会自动变得越来越小。到调仓时,即使基本面出了问题,也很从容。最后,说一下市场没有任何技术派,即使江恩最后也是很惨。有的是基本面派的技术辅助和热点派的技术辅助。尤其是后者一般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要分析还是通过技术辅助分析得清楚。如果只搬来技术分析,那样最后肯定什么都得不到。
(2)集中分散。这个问题争论无意义。因为五只有的认为是集中,也有的认为是分散。十只也是。只要在能力圈的范围内,不过分集中就可以了。只持有一只是不行的。“无穷大乘以0是0,无穷大和0的平均是无穷大。” 分散也要在能力圈之内,策略圈之内也是可以的。比如,申万的低市盈率指数和低市净率指数。以及费雪的市销率的应用和乔尔的神奇公式的安全边际和成长性排名的应用。还有,红利指数基金策略,一百只的公司组合,长期也是可以跑赢市场的。总之,要在能力圈里面做决策。
(3)指数行业、汇率利率、美元指数。在银行里进行相对价值的切换,2008年初的最高点到现在做到了翻番的东博老股民,给我们展示了选公司是可以重于选行业的。当然,银行是比较类同的。如果用市销率指标,从白酒、水泥这些领域选出来的公司也是可以跑赢同行业的。比如, 2011年末的老白干酒,到了2014年跑赢了全部的白酒,好像是持平了茅台。 而2012年的酒鬼酒当时是最热门的。这个就不展开了。话说回来,很多行业没有同质性,很多科技类的公司的高手,选出来的公司很牛,实际上是行业比较牛。所以,也有了先行业再公司的说法。这里还是能力圈。而再往上从宏观选,考虑汇率利率和美元指数,可能结果会变差许多。 先说汇率,2008年金融危机前,RMB升值,利好银行。而2010年至2011年RMB也是同样的升值。这里因素多而且很容易像黄金原油那样开始了预测。即使预测正确依据事实,也要跟着趋势操作。比如,2015年都知道RMB要贬值,也基本上能预测正确,那么,买美元债券还是美国股票。美国股票上涨了数年,确定性远远不如美元债券,结果, 美元债券的上涨很少。即使换成了美元现金,能收益个一成就不错了。远远不如做价值投资,享受白马公司带来的价值回归。美国加息,沪深市场的债券基金比美国下跌得还多。从200年的历史上说,很多人把这次当成了几十年的升息的开始。说白了,还是要进行错宗复杂的因素带来的预测。预测错了,上次的成果怎么得的怎么还掉。当然,利率可以做为债券和市盈率等等的因素的参考,但是这些消息很多时候早早的消化掉了。从英国脱欧到美国选举,再到近几天的加息后的债券的上涨。查查这一系列事件最后的影响就知道了。至于美元指数,美国给世界传递泡沫,再刺破泡沫制造危机的事件很多。无论是东南亚日本的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这么干的。但是,这几年的美元指数黄金原油的涨跌的相关度变差,还和全球市场的相关度变差。查询一下港美大盘的这些年的行情就知道了。恒生指数的行情还没突破十年前的高点。美国指数屡创新高。就算和美元指数相反,同涨同跌,香港和美国的幅度也不一样。那样费劲的预测,可能最后也是收益还是不如稳稳的长期持有公司组合。当然,做指数基金也有高手,和基本面一样都是行业高手。详细可以查询投资周记0118----青岛两位投资者十年百倍的两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4)财务指标、定性定量。市销率的财务指标早期我写了很多。长期来说,市销率指标是能跑赢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尤其是和欧奈尔的那个杯柄结合,寻找超级强势的公司,最后年化能跑赢市场很多。但是,一是我对技术分析的抛弃,二是精选公司等等的各种方法的超额收益实验下来几年也不比市销率差,三是最重要的是市销率指标行业差异非常大,必须用一些其它的指标辅助。于是,我不再注重市销率这个指标了。价值投资也分为考察定性和报表定量。从很多大V的组合上来分析,阶段性的强势大V有,但是超级长期的年化收益,寥寥无几。在能力范围内,适合定性就定性分析公司。比如可以超市白马里面寻找,也可以深入分析自己了解的行业和大V分析的公司,从中寻找。投资周记0120----超市里的白马 适合定量就定量分析数据。比如红利策略,以及持有封基策略里面比较好的分行业的市净率低的策略,长期年化收益可以达到三成。不迷信财务指标,不迷信大V,也是经历了这些,领悟到的。超级长期有效的策略,是指数基金了。如果要追求一点点的超额收益,那么可以做红利策略基金和基本面策略基金了。
(5)市值策略、分级基金、打新基金、定增基金、量化基金和大数据基金、FOF基金。这些放在一起说,是因为有喜悦也有无奈。首先,2012年至2015年小市值的上涨,什么价值跑不过成长,沪深300指数的编制不如中证500指数等等这些不绝于耳。但是,读了美国200年的历史,无论是长期小市值好也是价值类的好,还是纳斯达克泡沫的警示,都使我不相信小市值成长公司能永远的跑赢市场。小市值的价值类的公司还是可以的。为了收益,我编制的指数慢慢的从大盘价值换到了小盘的价值上,结果也错过了这次的白马行情,不如以前的价值、成长、大盘、小盘的混合策略配置,现在再调回也是不容易的了。这是认知、方法、理智和情感的较量。分级基金在2015年的时候,很多大V也说分级B值得做。但是当时分级B是溢价的。分级B上折两次也抵不过下折一次带来的杠杆损失。分级A的折价完全可以吸掉分级B的收益。当然,也有很多大V买了分级A。独立思考的结果,完胜。打新基金政策改变成了鸡肋后,定增基金的市场很大。而我以为政策再改变也不会把需求改变多少。可是,一路下跌后确实都改变了,果断出局。现在是折价,一批一级市场1元买的定增基金,都出不来了。二级市场折价更深。但是,比起以前的封闭式基金,还有劣势。就是定增基金不会分红,以前的封闭式基金分红可以改善折价率,而定增基金不会。所以,我不准备再进入了。量化基金和大数据基金在本轮的下跌中,丝毫没有抗跌。没有迷信这两个基金的原因是,在美国能长期跑赢市场的基金很少。在中国量化策略和大数据策略长期年化也不会跑赢市场一成的(以前模拟的除外)。即使有,像长信量化和申万中小,因为规模扩大,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了。而且,没有红利基金透明,为什么不买透明的取得同样超额收益的红利基金。当然,能提前识别切换各类基金的除外。最后,谈谈FOF基金。现在很多FOF基金展示调仓配置策略,这点可能会持续,也可能不会持续。但是说波动率,这点我是不太认可。美国指数上涨了很多年了,美国指数波动比沪深市场小,但是超级长期的收益是差不多的。至少先经历一轮QDII的熊市再验证吧。
以上是我做价值投资以来对经历的各种品种的认知和验证。总结起来,还是多学知识理性判断,少走错路拒绝诱惑。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现在我价值投资和资产配置并重。重仓我建立编制的指数,其余的仓位做一些其它的公司组合和其它的基金配置组合。七成的公司组合和三成的资产配置。做确定的品种,公司组合争取长期跑赢市场,资产配置争取长期带来稳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