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这篇日志了,由于前几天笔者在外面支教,没敢写,总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吧。现在好了,我支教结束,也不怕那些也支教过的所谓前辈来指指点点:“没有体验过就给我闭嘴”“我们的思想不一样”云云。现在我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了,这样就不会有人说我是“为了标新立异才做此批判”了吧。
大学生支教作为支教团体的一种,我将其定义为短期的支教,尤其是寒暑期的支教。这种支教一般是学校要求,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大多为半个月。
由于这种支教形式的普遍性也一直引发了不少关于短期支教意义究竟有多大的讨论,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去到山区或者教育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扶持不失为一种好的锻炼方式,可是由此引发的各高校“支教热”,甚至出现多个支教组织因争抢同一支教点发生矛盾(我们刚刚经历过这种事情),也开始让许多人怀疑这种支教的动机何在,是真的为了填补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沟壑还是为丰富业余生活赚取学分的形式主义?
另外一种怀疑则是短期支教究竟能给孩子们带去些什么,是城市现在化和偏远地区物质差距的冲突还是先进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作为短期支教者也是以学生为主,并没有太多的从教经验,而且由于支教时间的限制,授课的内容也较为局限,所以出现这样的怀疑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志愿者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带孩子们折纸,画画,做游戏,以至于真正实用的知识并没有掌握多少。此处代表喷子拟问:难道教孩子折纸带他们唱歌就不算教育了吗?答:确实属于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用知识,直白一点,就是需要考试的知识。他们的青山绿水已经带给他们足够的快乐,反观我们的折纸之类,甚至觉得无聊透顶。且不说主观感受,陶冶情操是否对大多数孩子都有作用?作为一个儿时生活在良好环境却不够自由的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他们的快乐?根据我们14天的体验,答案是不理解。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志愿者家长和被教学生家长都相当支持支教活动。志愿者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去锻炼一下,顺便可以和周围的亲朋好友说起自己的孩子去过支教,满足虚荣心。对于农村的学生家长来说,夏天是农忙季节,自己的孩子在假期既可以有人管理,又以为可以学到一点知识,最重要的是不收一分钱,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学校怎么想呢?为什么把支教放在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呢?我曾亲闻某辅导员的言论:去支教时一定要穿校服,因为支教就是给学校代言做广告。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学校的辅导员都说过此类的混账话。此处代表喷子拟问:给学校做广告怎么了?学校还有报销你怎么不提呢?答:拿报销做软威胁我就不多说了,想必许多朋友都会笑而不语看你自相矛盾。就说报销的金额吧。学院给每一个立项队伍的基础报销是800元,最后只会给极个别获奖队伍(令人发笑的是,评断是否获奖的标准是你总结策划写得好不好,或者广告做得够不够,而不是你教的好不好)以更多的报销(也不会全部报销),我就不说我一个人的来回车费就400多了。
当然关于此事也绝非此般消极,真心诚意支教的同学也绝非少数。只是这种事情多一些反思,也就能多一分的圆满。大学生支教的普及也让更多的人参与支教,了解支教并宣传支教,事物总有两面性,事事无完美,唯求尽心尽力。
大学生支教,我们需要反思吗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终于过百了,刚才看到简书发表的文章数是102篇,从加入小灶群开始写晨读感悟,一直到昨天7月23日的成果,其中也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