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我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找到了答案


最早读到《乡土中国》,大约是在中学的某个时候,已经记不得具体年纪,如今也只能模糊记得似乎是因为对费孝通这三个字的顶礼膜拜而硬啃下来。


然而,以当时的阅历和学识,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所谓的“阅读”基本都是流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认知。即便是如今身在“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外,也不敢说真的读懂。


但在历经20载春秋之后,这本经典著作却以另一种身份再次呈现于面前。只不过,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岁月的幽廊上几番浅脚信步后,已在蓦然回首间剑老无芒。


前几日为了“预习”孩子的学习路径,我特意翻看了一些教育部的推荐书目。《乡土中国》竟以高中一年级必读书目的身份闯入视线。


虽然孩子距离高一还早得很,但当年的浅读却吸引我再次翻看起这部经典。思索着当女儿步入我当年的年纪后,捧起这本书时的心境会与那时的我有着怎样的异同。


于是,这本经典之作在无意间构建了一场跨越世代的隔空对话:左边是昔日年少的自己,右边是他年豆蔻的女儿,在我这个中年大叔的撮合下对坐相谈。


1


《乡土中国》共有14篇文章组成,本文的引源是其中的《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提到同事的孩子在乡村学校的学业中表现“聪明”,深得老师赞赏。但在田间捕捉蚱蜢时的动作却远逊于乡下孩子。


他由此提到文字下乡和扫盲过程中对乡下人所谓的“愚”存在的误解:乡下人虽不识字,却并不等同于“愚”。反倒是城里认字许多的孩子,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下显得格外笨拙。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这种“有语言、无文字”的状态是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的世代传承间,仅需面对面的沟通,完全用不上文字,导致了发端于庙堂的文字在千百年来始终未能在基层流传。


反过来,文字之中的各种修辞和文法,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还原面对面交流的状态。


简而言之,二者均是传达信息、突破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工具,各有优劣,又互为补充。


这样一番对比恰恰体现出“阅读”的真谛。而事实上,“阅读”本就由“阅”和“读”两个字组成,前者侧重于观看体会,后者侧重于文字想象。


于是,阅读的意义也便呈现出来。我偷个懒,直接从网上粘一条定义过来: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请注意,即便是在这种刻板定义中,也包含了“语言”和“文字”两种渠道。也就是说,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有看书才称得上阅读。


换言之,“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均属“阅读”。


2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知加深,人们对“阅读”的理解也越发深刻全面。


我当初上学时,课外书等同于禁书。胆敢带到学校,老师发现后必然没收。


而如今,学校反而会鼓励学生携带课外书到学校阅读。而全民阅读、全科阅读等各种呼声和潮流也愈加深入人心。


然而,潮流这东西在滚滚而来时,却往往不会给我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只能在浪头的裹挟下随波逐流。


阅读好,那就让孩子多读吧!


诚然,阅读了总比不阅读要好。纵然思索万千却总也翻不开书本,最终也只是徒劳无获。但在引导孩子多读的同时,思考具体的方法和内容,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就引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对青少年阅读的期许究竟是什么?


3


在儿童早期,阅读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兴趣层面。以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后,慢慢进入后期的深入阅读和广泛阅读。


而最初级的阅读目的或许就是为了识字:在阅读中认字,认了更多字后,反过来可以阅读更多的书。如此这般,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阅读还可以提升阅历。用双脚丈量世界固然能获得最真切的体验,但浩如烟海的书中万千却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凭双脚丈量完毕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阅读对于提升阅历的重要性似乎更甚以往。


但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却难免碰到许多困难。


譬如,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不可能阅读太多、太深的内容。但这一阶段的知识积累却非常重要。


所以,单靠读书似乎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阅读中的“阅”更加应该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应该从广义上理解“阅读”,而不能狭义地局限于“读书”。


也就是说,对阅读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文字本身。


尽管识字读书在初级阅读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恰恰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够,所以从初级阅读开始就不能局限于此。


回到《文字下乡》中来看,乡下孩子捉蚱蜢这种田间活动没有任何文字的参与,但却同样属于一种“阅读”。只不过,“阅读”的不是书籍,而是大自然。


这其实也恰恰契合了当今全科阅读的趋势。除了体会文字之美,还应该让孩子从各色各样的多元读物中感受世界之美、自然之美、宇宙之美。


而玩耍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因为在玩乐嬉戏中,才能真切体会文字中的意象。


前文提到过,费孝通先生认为修辞和文法是为了更好地还原面对面交流的状态,所以真正理解修辞和文化精妙的方法,恰恰是要回到作者当初身处的环境中去。


虽然完全还原并不现实,尤其是对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雄文绝句,更是难以通过再现历史的片段来感受,但在生活中体味文字的妙趣和情愫,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4


女儿很早以前就在学校的安排下背过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但她对于其中词句的理解显然只是停留在纸面。


前几天出门散步,经过小区一楼邻居门前,恰好看到许多红色的花朵在园中绽放,有几朵还从篱笆上伸出头来。


我稍加引导,女儿立刻回忆起了《游园不值》里面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家熟背千遍,也绝对比不上身处情景中朗诵一遍来得有效。即便没有背过,其中的韵味也会牢牢刻在脑海之中。


又过几天,我们全家从崂山游玩归来,路过一处溪流,驻足桥上观望,倾听水声潺潺。


女儿主动跟我说起,这就像《与朱元思》里面描写的景色。


即便她回忆半晌也未能像许多牛娃一样精确背诵原文,但我相信,当她下次朗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样的词句时,彼时在崂山脚下溪旁桥上的所见所闻,定会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费孝通先生在阐述人类对于“词”的理解能力时说:“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


这是书的独特能力,也恰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字为描述意象而生,意象又能反过来强化文字。


5


当下对于阅读的重视肯定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狭义阅读风头过劲的势头。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有文字阅读才算得上阅读。


这又回到了《文字下乡》一文中对于城里和乡下孩子的对比上。我不推崇其中任何一种单一状态,也不认为任何一种模式有高人一等的优越。


阅读本身就是为了体味世界,丰富阅历。书中的一切固然略显高雅,可生活的体会却也是文字的本源。二者应当相辅相成。


许多推崇读书的人认为,读书可以更好地激发想象力,因为书中的人物、情节都存在于脑海之中,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当流行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总会看到各种批评甚至谩骂。这多半都是因为屏幕上还原出来的人物和景象与你脑海中的想象相去甚远。


许多时候,作者只提供框架脉络,人物的血肉要由读者自行填充。


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在文学层面尤其如此。


但对于少年儿童而言,许多基础知识并不具备,想象的空间也就不够。


举个简单例子,在阅读各种历史故事时,如果孩子对于各个朝代的基本服装和样貌完全没有概念。脑子里很可能会以现代人的模样去演绎古代的情节。


这种想象不能说有害,但的确有改善空间。


这时,如果配合着一些影视作品,反而可以带来更好的补充。绘本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但静态图片在很多情况下的效果的确不像动态视频那么直接。


我这番言论并不是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电视,只是不要为了保护视力而把电视视作洪水猛兽。更不要觉得阅读一定高于视频,尤其是对低龄孩子。


再比如,许多涉及到历史知识的文章中,生僻字和成语可能过多,导致年龄较小的孩子读起来较为困难。但许多平台推出了一些音频材料,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和讲述方式还原这些历史,更易于儿童消化吸收。


而在当今大语文风潮正盛的当下,这些丰富的视听资源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孩子在认知和识字能力上的不足。


6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许多类似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能与家长多进行高质量沟通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更容易表现出色。


这种沟通其实也是另外一种“阅读”,读的是父母,读的是生活。


孩子在询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很多时候或许给不出具体答案,但却可以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引导孩子的思维和好奇。


甚至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既能拉近亲子关系,又可讲述时代变迁。


在当今这个越发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阅读更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影视资料和亲子对话都应该归入其中。


在这几种方式中,文字层面的阅读对于想象力的塑造最为强烈,其次是音频和对话,视频最差,但却不能因为几种方式之间的这层差异而只看重读书本身,导致阅读变成了“读死书”。


费孝通先生也在文中专门指出,城市孩子善读书,乡下孩子善抓蚱蜢,虽然传统意识中认为前者更“聪明”,但实际上,二者并不能说明出智力上的差异,区别仅仅在于知识层面的积累。


这其实也跟我前一篇文章中分享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的核心理念相符:无论是善读书的城市孩子,还是善抓蚱蜢的乡下孩子,都是因为在相应的领域中积累了更多的长期记忆,因而在从事相关活动时占用的工作记忆减少,所以显示出了“更擅长”这种表现。


这更加凸显出知识的多寡虽然并不一定代表智力高低,但日积月累之下,却的确能够带来显著差异。


对于当今社会的家长而言,更是需要在全方位开展阅读活动,真正把“阅”和“读”这两个维度贯彻到孩子生活之中。


7


当我刚刚看到《乡土中国》入选高一学生必读书目时,心中是有一丝怀疑的。因为我深知自己当年初读此书时的满腹疑团。


但在一番思考之后,却又似乎释然了许多。


阅读这件事情,并不是一定要读一本就吃透一本。能吃透固然很好,但许多文字其实都是要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阅历的丰富不断加深体味和感悟。


人到中年的我们不是也常常感慨:少时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中年?


但这却丝毫不应该成为阻止少年读鲁迅的理由。只要能读下去,就尽管去读吧。哪怕只是一词一句刻入脑海,或许也会在许多年后的某个瞬间,给你力量,让你释怀,令你泪奔。


更何况,如今的孩子在大量视听资源和启蒙读物的引导下,早就具备了我们那时所缺乏的能力。


我女儿虽然还在读二年级,但我前些日子入手了七年级必读书目《城南旧事》后,她却读得津津有味。


这大概要感谢读小库插图珍藏版的魔力,里面的图实在是太过精美,让这些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远离皇城根儿的孩子得以跨越千山万水和时光轮转,跟着绝妙的文字和精致的图画,体会百年前的京城况味。


原本陌生的时代和城市,在图片与文字的完美配合下跃然纸上。这的确是阅读的魅力,但却绝不全然源自文字,至少对我女儿是这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妙爸不是灭BA(miaoba-mieb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