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发挥最大作用
使用“假使”这个词开始,利用“假使”作为一架电梯,把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驾腾到想象的领域里去。
一个剧本和剧中的角色是作者想象的创造,是他所想象的许多“假使”和规定的环境的总和。舞台上没有实在的实物的。艺术就是想象的产物,剧作家的作品也是此种产物。
二、想象和幻想的分别
幻想和想象对于一个艺术家都是不可缺的。
1.想象
想象创造出可有或可遇的事物。
2.幻想
幻想却发明乌有的事物,在过去既不曾存在,将来也不会有。
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将来会实现的。
3.演员的工作
我们绝不相信任何“一般化”的动作。
所有这些地方都要靠演员将之补充得更丰富,更深湛。在这一个创造过程中,引导演员的是他的想象。
4.天才的幻想
像他这一类善感的人会认真相信他自己的杜撰的。
我们演员惯于从自己的想象中杜撰出许多细节的事实,所以这种习惯便流传到日常生活里来。自然,在生活中,这些想象的细节是浮夸的,但在剧场中却是必要的。
你论及一个天才,就不能说他爱撒谎;他看现实的眼光跟我们是不同的。假使他的想象给他带上了玫瑰色的、蓝的、灰的,或黑的眼镜,你光责备他是否公道呢?
三、原有想象的样子
1.自发的
有一种想象是有自发性的,不必经过特别的努力就可以开展,无论你在醒时睡时,都亘续地活动不息。
2.继发的
其次一种是缺乏自发性的,可是一要受什么东西所暗示,便很容易地被启发,继续去工作。
3.不受感召的
还有一种不受暗示所感召的,那事情就难办了。
遇到这种情形,演员仅能在一种外表的、形式的方式下接受暗示。
假使一个演员有的是这一种禀赋,想象的发展自然遭遇困难,除非演员肯下大功夫,不然很难有成功的希望。
启示:
思路乱飞,随笔乱写。
1.想象,写作也需要吧。
在此时此地,需要去记录一件过去的事情,想象也在期间进行大量的细节加工。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对童年的记忆,可能已经不是童年的真实,而是你经过想象的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记忆和新的情绪情感体验。
2.禀赋,原来不信命。
O(∩_∩)O哈哈~王德峰老师说,四十岁还不信命,这个人就没有啥悟性。
我就想啊,每个人出生,都是带着出厂设置的,这个出厂设置,也就是一个人的天赋,是真的有高有低,各个不同的。电影《心灵奇旅》,投胎地球的小精灵们,进入性格房间,出来的有抑郁、有兴奋、有冷漠……
3.天才,天生的敏感。
往往能够成为艺术家的,都有敏锐的感知力。
《艺术哲学》书中说,“感觉敏锐的心灵”,“艺术家的本质越强,那些印象越加深他的悲伤。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不但如此,艺术家原来就有夸张的本能与过度的幻想,所以他还扩大特征,推之极致。”
所以,有幸有不幸,天才都是天生短命,可能就是承载了太多的信息量和时代的情感了吧。
4.出戏入戏。
如果用演员的幻想,在现实界跟人互动,那就中二了。
同理,在公司、在家、在游玩、在教学……各个场景,有没有各个假使?有规定的情景,有没有规定的动作?规定的情感?恰当二字最难。
5.想象力训练。
如何训练?我很好奇,没准后面会有答案。
可能小时候都有想象力的吧?不知道,因为我小时候的事情很多都不记得了。估计想象力太丰富的,都会遭到家长老师的打压,最后不得不压抑。
说是要“下大功夫”,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补充人文哲科,看经典艺术和经典文学,以前被老师和考试吓到的一些书,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卡拉马左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面纱、道林格雷的画像、……太多啦,以前怎么就不能安安心心的读呢?
可是年轻时读书,也未必能读懂,现在看又是别有一番心境。
喜马拉雅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