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什么?
八年前的夏天,我独自踏上南下的火车,拖着行李迈入大学校园,当时我以为自己长大了。踱步在寝室楼旁的湖边,一切习惯或不习惯的,都让我无比兴奋。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没有了固定的课表,甚至没有了固定的目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安排。那个时候我觉得,成长就是自己做主,自己负责。
大学毕业后,我换了好几份工作,好几个行业,甚至不同的城市,不停地去去探索生活的边界,去思考未来。其中一份工作,让我直接和那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一起,去重新系统性地思考“个人发展”,也算对自己的一次复盘。那个时候我觉得,成长就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思想的命。每一次成长都是对观念的自我摧毁和重建。
后来,我看过“一万小时定律”、“工匠精神”,读过日本煮饭爷爷的故事,听过罗胖在跨年演讲时关于“个体崛起”的判断,记住了他关于“仙人掌上的刺”的形象描述。我又觉得,成长是一种积累,是专注某个小领域的不断深耕和刻意练习。
成长到底是什么?是自主?“革命”?还是积累?我觉得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两个月前的一天,我一时没有经住罗胖的诱惑,购买了他推荐的在线课程。这两个月后,当我读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之前的种种思考全然贯通。原来成长,只与这两件事有关。
从没被教过的元认知
“元认知”是我认识的最酷的词,没有之一。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2015年春天。那个时候,我要经常去给大学生做讲座,讲如何求职、留学、写简历、写PS等等,而这些话题最终都能回归到“元认知”(当时我们用另外的叫法)。什么是元认知?简单说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是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每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掌握的一个概念。然而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在我的校园生涯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居然没有一个老师提过这个词,也没有任何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刻意让我们理解和提升元认知能力的。从来没有!
中国的学生大都被训练的很会读书,更确切的说是很会记忆书中的信息,遵守信息中的规则。考试就考这两样,看你会不会背,会不会解。要背的都是死知识,要解的都是死题目。什么是死题目?就是有明确套路的,掌握了规则和方法就能解开。(对规则的崇拜和迷恋简直是一大陋习!在此不多说,我会在另一篇文章里专门来讲“规则”这个话题。)
按照学校里的教法,我们认知的永远是别人“认知的结果”,而非认知过程本身。然而任何信息与规则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跳出去看过程,很难认识到这个局限性。
举个例子,前些天新闻上铺天盖地房价暴涨的信息,感觉再不买房就真的被世界抛弃了,得赶紧买;过了几天风向一转,说中国房地产泡沫到了破裂的边缘,谁有房谁倒霉,千万别买;又过了几天,央媒放话《房子再多,不奋斗则无家可归》,但对房价是涨是跌模棱两可。那到底该不该买房?
这个问题谁也给不了答案,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做决定。但如果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则会帮助你更加理性地去抉择。想一想,你究竟是如何产生买房焦虑的?是因为看了某些网络新闻的报道?还是个别专家的分析?还是亲戚邻居的现身说法?还是房产中介的游说?你是仔细阅读了新闻里的内容,还是仅仅看了几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你是详细了解了当下的房产政策,还是仅仅记住了中介的眼神和语气?有没有哪段特殊的经历特别影响你的判断?那些经历有重复的可能性吗?那些人的话谁最可信呢?做错了这个决定你会失去很多吗 …… 多想想,或许能知道此刻更该做些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高三的时候我们经常要模拟考试,当时我虽然成绩不错,但也有自己的知识软肋。每每一遇到某些不擅长的题目,就紧张焦虑,思路全无,结果后面就答得更糟。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办法,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提醒自己,我的焦虑来源于我把注意力只放在了自己的卷子上,我的目标是解决所有的题目,做不到就是失败。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考试是一场群体竞技,我的目标是比别人考得好,而不是拿满分。这场竞技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状况都相同,我已经算学习好的了,那更多人此时应当比我更焦虑。如果让我们大家面对面看着对方答题,我就会坦然的多吧?所以当下我应该做的是调整好心态,只要在这一点上优于别人,那最终的结果也会胜出。所以我暂时放弃了死磕,先做后面的题目,最终成绩确实有所进步。
有人说,想太多不累吗?没办法,元认知就是不容易,成长也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就像你去健身房锻炼肉体,思维也只有通过刻意练习,才能逐步提升。那些所谓“高情商”的人,本质是掌握了别人的认知方式,而一旦把这种能力用到自己身上,获得“深度思考”的能力,就能帮助自己认清自己的“思维处境”,从而更加理性和从容地越过更多障碍,获得更多机会,拓宽你的世界。
肆意流淌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笑来老师教给我的第一个概念,无比重要。与注意力相比,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尝试让他为你所用。而一旦可以被你支配,投入了心思的,就是注意力。它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完全由你自己做主。所以从这个角度,人生是公平的。
人的大脑生来就喜欢不停地被刺激,充满了好奇。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新鲜的信息吸引。这是种怎样的状态?打个比方,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一方布满沟壑的土地,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沟壑中流动的水。信息是什么?信息就是那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坑越大、越深,汇集到的水就越多,就是“热点信息”、“爆炸新闻”。换个说法,环境中的信息都有自己的“势”,注意力总是从“势”高处流向“势”低处,这些“势”会不断变化,注意力也随之不停改变流向。
互联网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是,它把每个人信息的版图串联了起来,几乎无限拓展了我们注意力的流动范围。这个信息环境甚至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从这个角度,“势”的说法就更贴切了。新闻、八卦、段子、新消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消耗在了这些信息上,不少人甚至浪费了自己的注意力。用笑来来时的话说,注意力被别人“收割”了,被以次行商的人拿去赚钱了。
如果把“元认知”和“认知”比作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过程,那注意力就决定了你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所谓专注和积累,首先就是要让注意力长期集中在某个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电脑、手机、Pad、电视,这四块屏幕充斥着信息的噪音与诱惑,而这些信息背后又是一群比你更聪明、更有钱的人在操控,一双双隐形的大手每天和你争抢着注意力的控制权,孤军作战又无经验的你几乎没有胜算。
我不是要把互联网妖魔化,而是在它面前,我们对注意力的控制确实处于劣势,因为信息环境变得太快,我们自己跟不上。我从不把“网瘾”简单理解成一种病,一种青少年的病。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进步的结果。那些没有因网成瘾的人,只能说还没进入到这个新世界来,但也不影响他们在别处消耗注意力 —— 电视、报纸、杂志、邻里八卦、打牌赌博、喝酒吹牛……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同时也形成了这一代人注意力流动的集体特征。
学会控制好注意力,是当下最有用的一项能力。如何做到?一个方法是改变环境,给你的注意力加上一个容器,阻断它肆意流动。比如小时候上学,整天被困在学校里被封闭起来,没有屏幕设备,只有书本试卷,你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但最大的问题是“逆势而行”,与天性对抗。限的越死,想突破它的能量就越大。对心智尚未成熟,行为尚可管控的小孩子,姑且管用。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自己挖坑,自己筑堤,自己蓄水。培养兴趣,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刻意去练习“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地适当减少和屏幕的接触,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可以为自己设一些小目标,坚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阅读、写作、健身等等,做一个进度条,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改变。叫上朋友一起,帮助你一道坚持,并与他们分享这个过程。慢慢的,就能夺回自己对注意力的控制权。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太难了,这几乎是绝大部分人永远跨不过的坎儿。二八定律,优胜劣汰,估计也能从此找到佐证。
成长无止境
成长不是成功,它是没有止境的过程。无论你意愿如何,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经验,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意义。这是我们共同的生存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