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任务,镇上政府分配了扶贫的义务。上午跟着镇上的干部,和同事们一起驱车沿着乌江行驶,一直深入到交通不便的村里。路勉强修通,可以容一车通过,一边是碧绿的乌江,时而被茂密的竹林和树木遮住,一边是山壁。因为最近雨水颇多,土路上坑坑洼洼,泥泞一片。
摇摇晃晃,十几分钟之后,在一颗百年的老树附近,视野渐次开阔,进入到了较为平坦的有人居住的村落。同事们说第一站就停在“无忌墓”的农家附近,我好奇地问是谁,才被告知,长孙无忌的衣冠冢就在这附近。
车停在路边,左手边是几户农家。房前屋后、菜地里栽种了许多橘子树。这个时节正是橘子成熟的时候,深绿色的树叶遮不住的累累的红色果实。除了橘子树,一种叶片根茎类似于美人蕉的、一人高的植物也非常蓬勃。从两户人家的小径中穿过去,我看到了一个小土丘。小土丘的有半人高,以石子围绕起来,粗粗一望,种满了上述的两种植物。我最初还以为是农家自己的自留地。但绕着圆形小土丘绕到另一边,赫然发现土丘前了立了三块斑驳的石碑和一块黑色的石碑。斑驳石碑的字迹已经零落,很难辨认。黑色石碑是2000年左右立的,写明了这是“长孙无忌墓”。原来这样一个几乎与周围农田、农家毫无分野的小土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名臣长孙无忌的墓葬。
在石碑附近的土丘上方,还有一株高大的柚子树。黄色的柚子挂满枝头,还有不少由于无人采摘而掉落在树下腐烂。土丘前方几米还有一个石亭,两层重檐。亭身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黯淡无光。亭子中央曾经有石雕,也只余狮子的头还依稀可辨。檐头的雕龙被青苔覆盖,在远山和轻云的映衬下,是岁月在此被静静埋藏的痕迹。
和土丘旁的农人交谈,他说原来这个墓曾经占地三亩,亭子是上世纪80年代修筑的。光看现在的样子,已经无法想象曾经的状况。
对于长孙无忌,印象中是唐朝烜赫一时的名臣,太宗在凌烟阁绘制了24位功臣的画像,他位列第一。功臣的身前身后事,却并未关注。也是前段时间和同事们闲聊,才听到说他后来由于反对武则天,被流放到黔州,在此地被谋害,因此留了衣冠冢在附近。没想到,就在这样不经意间就来到了这个地方。
对于历史的烟云,我也不想多发慨叹。想来在当时,此处还是蛮荒化外之境。
千年之后,人们依然平淡艰辛地活着。隔江遥遥而望,是相对繁华的街镇,还有于山腰开辟的坦途、车来车往。这边的人们,只能靠着那株古树下延伸到江边的石阶,搭上定时的渡船,才能较为便利地去到那边的街镇。
江边的路正在修筑,村里也将架设一座桥直通对岸。再过几年,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光景?
诗一首作结:轻云漫生木屋贫,残碑零落橘柚新。 远村谁遗衣冠冢,凌烟阁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