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三节 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最后一句,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巴利原文vineyya,源自动词vineti(去除)。这句并不表示:在开始修习念住之前,必须先去除贪欲和忧恼,而是指“去除”是与“念处”修习同时发生,边修习边去除。“舍离”、“调伏”、“远离”这几种翻译,都能表达这种过程性。
贪欲和忧恼这两个心的素质,它们常常出现在与守护根门有关的经典中。守护根门,是渐进的修道次第中进入正式禅修前的阶段。在此阶段,行者守护根门,以阻止感官的影响而引生的贪欲和忧恼。贪欲和忧恼,泛指对已接收到的讯息的喜欢和不喜欢。当平等的觉察已稳固建立时,行者不会以贪欲和忧恼去回应接受到的信息,而是能够毫不费力地保持中立的观察。
在念处的初始阶段,需要与守护根门齐头并进。守护根门结合纯然的念和刻意的精进,以避免或抗衡贪欲和忧恼。在此后,行者才进入正式的修习。在实际修习时,念处和守护根门这两者相当程度地相互交叠;念处依靠守护根门,守护根门又依靠念和正知。因此,守护根门可以被当作是念处修习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贪欲和忧恼还没有被完全去除的阶段。
《大念处经》的义注将贪欲和忧恼这些心的素质等同于整套的五盖。在一些经典中,贪欲确实取代了较常见的、作为五盖之首的欲贪盖,也就是感官的欲望(kāmacchanda)。「忧恼」(domanassa)则被区分为两类:因为感官享受未满足而生起的忧恼,以及因为对修道不满意而生起的忧恼(M III 218)。后者的忧恼也属于嗔心,因为后面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支配。但是《中部》的经文有说到这个与嗔方面随眠烦恼完全无关(MI 304)。五盖在未来不再生起是指它们被道果断除,但在当前阶段则是指舍离五盖和修止。因此,《大念处经》的义注教导通过学习佛陀的教导、亲近善友、适当的言谈,以及修止等方法来舍离诸盖。
完全地去除贪欲和忧恼,并不是念处的前提条件,而是成功修习念处的结果。念处的教导,清楚地指出:无论是贪欲、忧恼或任何的盖障等不善心的状态,未必会妨碍修习念处。因为这些心的状态,都是具念随观的对象。
《中部》(I 323),提及几个证得预流果所需的特性,其中之一是:不为诸盖所扰。即能证得预流果的必要条件是:从五盖中彻底地解脱的一种心的状态。去除诸盖的方便法是发展禅那,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依据《 如是语》(Itivuttaka)的一部经,即使在行禅——不适于证入禅那的姿势——期间,诸盖也能被去除,而且心变得专注。其实,另一段经文显示:即使在正式禅修的情境之外,例如当行者在闻法时,诸盖也可能暂时地消失。经典记载佛在世时有很多人听闻佛陀说法而证得初果。这些人甚至不曾规律性地禅修。这是因为闻法时专心致志,诸盖被去除而成就。提婆达多僱用了几个杀手去谋杀佛陀,这些杀手非但没有完成原本的任务,反而在听闻佛陀说法后,全部变成预流者(Vin II 192)。经典还记载,无论是忙于事务的王公贵族,还是酒醉的居士,亦或贫穷的麻风病人,都能在闻法后证悟预流果。这个麻疯病人,其实是看到人们聚在一起听佛陀说法,以为是有免费食物可以领,他也去凑热闹,希望能够饱餐一顿。
证悟预流果有四个必备条件: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及法随法行(《增支部》S V 410)。 法随法行,特别指透过修习离欲以克服无明(S II 18)。佛陀提及定义预流者的四项特性,即对于佛、法、僧、戒的不坏净信(S V 357)。
当代一些著名的禅师也指出禅那的能力对预流果的证悟而言,并不是必要的。依据他们的教导,由于在证入预流时,心变得剎那地“融入”涅槃的经验之中;证入世间禅那的能力,就不是必备的要件了。
《增支部》中的《双运经》(Yuganaddha Sutta)提及证悟的方法有:先观后定;或先定后观;或止观并修。戒、定、慧,并非严格的线性次序,实际修持中,三者彼此增益及支持。《种德经》(Soṇada Sutta)将戒与慧的相互关系,比喻作相互搓洗的双手。经典中描述达到最终证悟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行者虽然不甚精通禅定,但是能够获得甚深的智慧。
《传车经》中讲述了七种清净的次第,先有戒清净,才有心清净,有了心清净,才有见清净。但是,《增支部》里也有经文陈述:若不先净化见(即见清净),就不可能净化心(即心清净)。《增支部》有段经文,提及证悟的两种方法是:藉由禅那的乐行道,以及藉由观身不净的少乐行道。
禅那的功能
《大念处经》没有直接提及禅那的能力,在后面经文里佛陀提到修习念处能证得三果和四果。有经典指出:为了证得较高的两个果位,至少必须有证得初禅的能力。三果圣者是不来者,也就是不会再投生欲界,他们会投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所以必须有入禅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说明趋向完全觉悟的八圣道时,佛陀会提及禅那。在许多经典中,佛陀指出:禅那的培养对于证悟是特别有助益的。深定的发展,导致对心高度地掌控;禅那的成就,不仅能暂时地舍去诸盖,而且在之后的各种情况,也使诸盖较难侵扰心。从深定出定的时候,心变得柔软、适业且稳定,因此行者能够轻易地将心导向如实知见诸法。当寂静、柔软的心如实知见事物之后;这个知见,会影响心灵更深的层次。这类知见,远胜过肤浅的理智型了解;因为,心变得柔软、包容,洞察力将能够穿透心的更深处,因而产生内在的改变。
发展禅那的利益,不仅是为观禅的修习提供一种稳定、善于接纳的心。与禅那所体验到的内源性的强烈愉悦相比,倚赖外在物质对象而生起的任何愉悦顿时黯然失色。因此,禅那能够有效剥除感官五欲的吸引力,有力地对治感官欲望。《小苦蕴经》(Cūḷadukkhakkhandha Sutta)中说,只是依靠智慧本身,并不足以克服感官享受;还需要依靠禅那的强力支持。佛陀本人在证悟的过程中,也是依靠禅那克服感官欲望所引起的障碍。
虽然体验禅那经验的心,不会被诸盖所控制,但是,由于心专注于单一所缘的能力增加,一旦不在禅那之中时,当有不善所缘时,感官的欲望和瞋反而会以激烈的方式显现(M I 463)。《本生经》中描述佛陀的一些前世曾经是苦行者,虽然有能力证入深定且具有神通力,当无意中看见衣衫不整的女人时,仍被感官的欲望彻底地征服。
深度的定力可以促进内在的稳定和整合。寂静和整合的心,能够对抗禅修过程中不稳定经验的冲击。如果缺乏这种寂静和整合的心,那么,行者可能会失去平衡的观察,而被恐惧、焦虑或沮丧所淹没。因此,应发展内心的平静,逐步建立起整合良好的人格,这是修观禅的基础。在达到“无我”之前,你必须先成为某种人﹝ to be somebody ﹞才行。良好的人格能够从容接纳那些通常会带来强烈不稳定的事物,能够在惊险中无恐惧,能够在喜悦中无执着。从某个角度来说,禅修的作用,是在培养相当柔软、清明、平衡,能够平静面对各种情境的自我。
有定的心支持毗婆舍那的发展,而智慧的现前,反过来有助于定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当「止」(samatha,奢摩他)与「观」(vipassanā,毗婆舍那)以善巧的合作方式发展时,将能处于它们的最佳状态。
《增支部》的一段经文,将止的修习与断除爱染相连结,将观的修习与无明的灭尽相连结,分别用心解脱(cetovimutti)和慧解脱(paññvimutti)这两个词来表达。这段经文并不是表示两种不同的证悟方法;而是表示禅修之道的两个层面,只有其中之一是不足以单独导致证悟的。因为这两个词,在证悟的重要性上并不完全相等。慧解脱是指涅槃的证悟;而心解脱,除非是进一步指明为「不动的」(akuppa)心解脱,否则就不是指涅槃的证悟。「心解脱」也可以意味着:心暂时的解脱,比如证得第四禅或「四梵住」(brahmavihāra)。《无碍解道》对于这一点作了总结:止禅和观禅,行者或许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将其中的某一个层面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但是在修习的最后阶段,两者必须结合,以便达到完全的觉悟,贪爱和无明两者的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