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依旧的校园,珍藏着许多莘莘学子美好青春的记忆。无论你是学富五车,还是一无所获,无论你是找到了自己,还是迷失在半路,你终究带走不了这个熟悉的地方的一砖一瓦。但是所有你带走的,都是你自己的。
新颜置旧颜的必然规律,不断带给这个地方新鲜的求知血液。更迭替代的追梦者,每年如艰难踱步的企鹅般涌入接纳自己的地方。而今年的这个转折点也已经蓄势待发,等待着百万学子的摩拳擦掌。而每到这个聚焦就业的风口浪尖,我便想起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不得不让人重拾对大学教育的深度考量和动机发掘。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董事长对大学生的十八条忠告,几乎全面地囊括了整个大学时期要面临的关卡,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坦诚相待地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让后来者重蹈走弯路的覆辙。
放眼当下,无数大学里迷茫前行的学子,苦苦寻找着通往理想工作的门票。急于拥抱成功的身影蒙蔽了慌乱的脚步,以至于连自己是什么时候跌倒的都不知道。毫无方向感的你有时会抱怨道:“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有一句话说的好:“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期是二十年前,次佳时期是现在。”因此,不要抱怨够不到诱人的梦想。不妨把你抱怨的时间,用来撒下载满渴望的种子,待到山花烂漫时,那野马自然会出乎你意料地朝你大步走来。
无论是这棵树还是充实自己的那片草原,我们要让它们以怎样的独特魅力和迷人特质去吸引那野马的到来?这个答案已经在这本书里被作者诠释地淋漓尽致、面面俱到、恰如其分。
作者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区别,以此来引发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思考。随后,通过一系列实例与经验得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具有深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这就好比大学像一个炽热无比的熔炉,每一个跳进去的求知者,时刻披着防外界侵蚀的外衣,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练之后,走进了自己想要到达的模具之中,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若是你默默忍受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从内心组织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那么你难免随波逐流,将来成为的样子或许连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通往蜕变的路上注定是孤独的,但孤独并不足以成为你打退堂鼓的幌子。你要学会在孤独中让自己的灵魂不孤独,培养自己的自主性批判意识。让自己的思想有深度,才能在日复一日的逐梦道路中保持清醒而不至于随大流。而这条道路是否走得通畅,关键在于你是否怀揣着一个清晰而又基于自身情况的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你才会清楚自己受教育的动机,这个动机就像你身上隐形的引擎一般,让你的血液每一刻都充满热情与渴望。但引擎再强大,你自己不去运转也都只是纸上谈兵。
不要因为所在大学的好坏而骄傲或卑微,作者在书中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大学的好坏,无关就业。”如果你有决心,三流的大学也可以出一流的人才;但如果你整天在一流的大学打游戏,再高的文凭都将贬值为一个一吹就倒的空架子。
我受过许许多多别人的嘲笑,被别人说过我不行,被自以为是的人说过我考的大学不是名牌,被说过我选的专业不是热门。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想说,专业没有热门不热门,再热门的专业你不好好学照样不顶用,不热门的专业遇到执着的人也会大放光彩。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这个行行出状元的多元社会里,必须“术业有专攻”。精通某个技能,你才能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和领头羊,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十个百分之十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虽然涉猎广泛,但是如果你没有一样是可以拿得出手的,终归于事无补、毫无意义,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崭露头角。
校园这么大,你是那么小。不断地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毕业以后可以带走什么?在某个柳暗花明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道:可以带走的是求知若渴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知行统一的为人准则,真金白银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推销自己的勇敢魄力等等。
总之,大学四年就好比是准备一场奥运会的时间,届时能否呈现一场震撼无比的精彩盛会,关键在于这四年里你是如何去塑造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