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能量”本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物理学名词,现在变成了媒体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词,有关“正能量”的描述铺天盖地。当下,我们为所有积极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渐渐成为阳光,活力的代名词。它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前阵子大热的正能量元气少女陈意涵,跑马拉松,潜水,在世界各地倒立,和好友张钧甯做30岁的疯狂事……微博发出的照片,每一张都是笑脸迎人,让喜欢她的粉丝每次看都心情大好。
我们羡慕,膜拜,心想怎么人家活的那么活灵活现,招人喜欢。于是,我们开始模仿,假装自己充满着“正能量”。明明心里难过,还得装的笑意盈盈;明明面对别人的无理要求,也不敢说一个“不”字。我们逐渐变得小心翼翼,不愿承认自己的悲哀无奈;我们一味的讨好逢迎,生怕别人说我们了无生趣。所有的照片都要露出八颗牙齿以显得灿烂夺目;一切的文字都得配上笑脸表明爽朗热情。我们在网络上假装正义感,其实内心胆小的要死;我们面对别人带着微笑的面具,却最终还是只身一人舔舐着伤口。
2.
确实,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每天都要承受着压力,人们都希望每天都有一剂兴奋剂能让自己万事无忧。我们都喜欢阳光笑脸,都希望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一个正能量的人给自己来碗鸡汤,打满鸡血,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人,把力量和温暖传递给别人。
然而,我们可能都误解了“正能量”的本意,把自己伪装成“那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唯独不是自己”的人。东施效颦,一味讨好,扮演着与自己本性不相称的角色。
心理治疗中确实有一种方法是行为疗法,也就是通过强化行为来修正情绪。比如,你可以哈哈大笑,来使你的情绪高兴起来。强颜欢笑的行为可以改变你低落郁闷的情绪。这在一时半会可能会有点效果,但是如果和你真实的心理相背离,长期以来你的情绪会受到更坏的影响。当你悲哀时,你假装自己快乐,当你想哭时,笑起来只会比哭更难看。所以仅仅是“假装”,通过简单的行为来转换情绪,那么无异于是一次自我催眠。
一个抑郁症患者说,“在我完全沉浸在抑郁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面对别人,于是我学会了微笑,看上去无比亲和。笑面瘫使我收获了好人缘,再凶的人也会因为你的微笑而软化。我甚至在朋友们面前属于活宝,我也常常会因为我是被需要的而感到快乐。然而往往快乐到了一个顶端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巨大无比的孤寂,感觉面前的事物和我隔了一个无形的空间,他们的欢声笑语是在另一个次元,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空虚的假象罢了。”
你看,当一切表面的赞赏、伪装的华丽褪去,我们是否还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和真实的自己?
3.
其实,相较于正能量的获得,我们更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正如我们讨厌疼痛和紧张这样的“负能量”,但正是疼痛在告诉我们受到了伤害,紧张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危险。我们并不需要假装坚强,我们也不需要事事都能淡定处之。我们要的不应该是戴着热情面具的“纸老虎”,也不是失去自我的“空壳子”,我们要的是既能活出真我又能与周围和谐相处的真实力。
人的一生是要扮演多重角色,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性格伸缩。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正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性格,不要太过扭曲自己。在工作中和社会关系中,“热情”确实是很容易讨好的词,它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开放的、有趣的、愿意交往的人。但如果仅仅因为讨好而委屈自己,做足的是表面功夫,长久而言就会让人觉得虚假和善变,这样就不得善终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很多人只在意第一印象,却忘记了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是首因效应,能够使人夸大你的表现特质,并不容易再后来行程改变;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就会呈现出近因效应,即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受到近期的表现的影响。实验表明近期效应改变的印象——特别是由好变坏的印象更会在人际关系中起到反作用)
“正能量”应该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能够让共处的环境变得和谐,让在一起的人觉得舒适。它是一种经历过困苦、挣扎和磨炼之后拥有的洒脱;是一种不去刻意讨好却具备同理心的关切;是一种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愿我们抛弃那些假装,变得真正强大起来。既能保持对他人的真心关注,又能真正发挥内在潜能,成为完整的自己,活的善解人意又豁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