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回到了已经一年多没有见过的家乡。那是皖南的一座小县城,三面环山,人丁稀少,兵家必弃之地。
家乡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绵延过来的高速铁路,建成不久的商业CBD,就连房价也涨了不少。可这些都掩饰不了她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逐渐沦为所谓鬼城。
从出生开始,这里的孩子就肩负着一个艰巨的使命--“考出去”,这里的家长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切以教育(高考)为重”。这座县城每年最大的事情就是高考,考上了好大学就是光宗耀祖,考不上就是不肖子孙。当这些光耀门楣的子孙看到外面的世界,见惯了繁华的天地,有几人愿意回归呢?再说,回到家乡能干嘛呢?这在县里乡亲看来本身就是件可耻的事情。
所以,走在县城里的大街上,感受到的只能是一片萧瑟。一阵风能从北门口吹来,刮在站在南门口的你的脸上。街上更多的是老人们三五聚集的牌局,匆匆骑车路过的学生,剩下的就是如我般回家省亲的“走出去的人”。整个县城就像一个以生产大学生为目的的加工厂,只出不进,造成中间年龄段人群断层。有一个词用在这可能不太恰当,叫做青黄不接。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县城如斯,这真的是健康正确的城市化进程吗?如果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那是不是存在一个最适规模,既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又能减少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呢?毕竟一二线城市巨大的生存压力,与类似家乡的萧瑟而闲适,本就是一对矛盾。
随着人才流动的壁垒逐渐降低,年轻人群的日渐理性,一二线城市人口容纳度的日渐饱和,城乡差异的依旧明显,我们且看新中国建设将如何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