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吃饭这件事的欲望减弱了许多,其实,也不能说是最近,从去年开始我就这样,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个经常光盘的干饭人。
刚开始来深圳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之前在家里和学校很少做饭,我对做饭这件事特别地热衷,尤其是当我一个人住的时候,很爱捣鼓。每每周末,要整上几个从未尝试过的新鲜菜,得意之时,还在微博上发食谱,什么鸡蛋清搅的玉米肉馅饺子、油葱花卷、萝卜干、西红柿酱、电饭煲蒸蛋糕、凉豆腐、包子、蒸鱼、柠檬凤爪、凉拌紫甘蓝等和各种小炒、汤…其实,我的菜谱都是从网上学来的或者是打电话问我妈,并没什么经验可言,但是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过程中,还是会有点成就感的,最最欣慰的是做完以后自己会喜欢吃自己做出来的菜(虽然可能实际上并不大好吃)。我从前做菜是抱着生怕自己吃不饱的心态去做的,想必可能前世是个饿死鬼吧!现在不得劲了,做菜的兴致降低了很多,也不如以前那样爱吃。我常常在想,是我的恩格尔系数在降低吗?虚的!
爱做饭的人对厨房的要求会特别高,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就非常会做饭,厨具什么的一应俱全,同样的食材,他做的味道确实就比我们做的要好吃很多。除此之外,他是很讲究程序的,而不像我,粗糙行事,步骤能省就省。一个人做饭的习惯往往会体现出这个人的做事习惯,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做饭也比较磨蹭,或者说起比较精细,她做其他事情也是慢条斯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那种。
我的叔叔也很爱做饭,现在会做饭的男士很多。他做饭的时候很专注,在迈入中年以后,这是他难得能专注的事情了。我喜欢看他做饭,他认真做饭的样子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他不喜欢放酱油,也不喜欢太辣或太咸,我也是这样,听说吃清淡点对皮肤比较好。这样子做出来的菜颜色会比较淡,在我看来,这个颜色正好,而对于喜欢重口味的人来说,会觉得这样的菜式令人没有食欲。
在我的家乡,管吃饭叫“恰饭”。小时候,我妈喊我吃饭就这样喊:“恰饭咯,妹子哎”,那时候吃饭可真开心啊。我妈妈其实是个比较大大咧咧的人,但是在做饭方面很细心,也很勤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因而时常是需要自给自足的。我家菜园的雪里红,一到冬天我爸爸把它们全剁了,然后拖回家里,洗干净,晒上几个日头以后,我妈妈就用洗衣服的大木桶用盐去腌,切成丁再放入石坛子里面,过个十来天就能伴着姜蒜炒来配粥喝了。妈妈还会做干鱼、腊肠、霉豆腐、咸鸭蛋、粽子、南瓜饼、菜团、元宵、泡凤爪…妈妈的手巧着,在家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好吃的。相同的食材,我怎么都做不来妈妈的味道,当然,我爸爸也是做不出来的。
我爸爸也会做饭,他最喜欢做的一道菜就是鱼头烧豆腐,每回做每回都要被我妈取笑。因为他爱喝鱼汤然后每次都要放很多水,即使是红烧的,他也要打一锅水去烧,到最后那个汤往往是喝不完的。他做饭是讲究量不讲究质的,我实在太像他。爸爸偏爱吃蔬菜,我也是,菜园里的菜他可以每天都吃,吃不腻。其实那个茄子和辣椒蒸在米饭上面,熟了以后挑到盘子里面再浇汁儿也是不错的,很香。那个大头菜炒饭也真的是很助消化的,也非常好吃,就更不用去提一年四季的时蔬,那是只要下热锅,撒点盐,再放上几粒蒜头就相当美味的。我们农村人总是爱吃蔬菜的。但也有例外,我弟弟就不是,他唯肉是欢。不过,他做饭也是讲究的,做出来的菜也比我做的要可口一些、精致一些,他选材如他对其它事物一般挑剔。
俗话说:食色性也。一个人爱吃什么,做饭的习惯如何,都能体现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一顿饭往往也能化解很多问题,无论是做饭还是吃饭,都能使人静下心来,心平气和思考与交流。我们都知道,最令人欢喜的就是这人间烟火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