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钟起床,眼睛有点涩。昨天累了,没洗澡就睡了,起来后觉得有点不对劲,热水冲过,感觉舒服了许多。收拾行李下楼抽烟吃饭,八点四十五,老孙过来送我去机场。十一月底离开北京,这是十二月里第一次回家。
上海阴天,城里下雨,机场这边没下。阴沉沉的天空拍过去,有点魔幻味道。还好能见度不错,不会耽误起飞。
飞机餐很烂,国航的飞机餐几乎不可救药。看了一眼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有点饿,也没能睡觉,盼望着早点到家吃口顺口的。
北京的天真蓝,就是太冷了。走过廊桥,寒风袭骨。
从五龙亭看琼岛白塔(照片是女儿今天拍的)
回到家里,有一堆事等着处理,一下午都在微信上忙着,快到五点时终于告一段落。刚想歇一会儿,新书的责任编辑说签名本已经售罄,需要我再签一些。刚刚买了80本,在晚饭前签好了。这时助理又告诉我还差100多签名本呢,钱收了书没有了。这个暂时没办法了,我手里没有书了,出版社那里现在也寄不过来,只能等等了。没想到这本书销售这么好,一万册没剩下几本了。责编说加印了五千册,希望也能很快卖掉。
清远的亲戚寄来几个芋头,炖了一些猪肉用来烧了芋头,再炒一个生菜,对付了今天的晚餐。菜不多,味道不错。家里饭简单实在,热乎乎香喷喷,吃着舒服。
前几天,一家媒体就吃饭的几个方面对我做了一个采访,提纲发给我,我很认真的做了回答。其中就有回家吃饭的话题。把这个采访内容发在这里,算作今天日记吧。
接受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的画面
Q:作为一名京城老饕,您怎么看待吃一顿饭的组成元素中分别的作用?食材、厨师、环境、一起吃饭的人,在您心目中哪个更重要?
A:最好吃的是人。因此,和什么人一起吃饭是饭局最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有好的食材、好的厨师再有对的人,这就是完美的一餐饭了。
Q:作为一名常年在外面吃的美食家,我们关注您在家会怎么吃饭?会做饭吗?给给家人做饭吗?觉得自己的手艺好吗?最拿手的菜是什么?
A:在家吃饭就是随便吃了,手头有什么就做什么。我会做饭,应该说家常菜做的还挺好吃。如果在家吃饭时,我会进厨房为家人做饭。拿手菜?好像没有。但是家里人都喜欢我做的油焖大虾,从老到小都喜欢。
Q:您曾经说过,最好吃的菜,永远是家里的味道。作为一个吃遍世界的美食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叹?
A:外面吃是为了增加见识,了解饮食的方方面面;家里吃,有的是温馨安稳幸福,没有目的更没有功利。心情和身体都在舒适放松的状态,更关键的还是第一个问题,和你最珍惜的人一起吃。
Q:您自己在朋友圈说过,您喜欢美女,您觉得热爱美食和热爱美女、热爱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A:美食美女都是美好的,为什么不爱?在我看来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食色,权力、财富于生命本质来讲都是浮云。生活总是向往美好,寻找追求美好是人生的动力,那么美食美女作为美好的重要组成,就没有理由不爱了。
Q:作为 “北大毕业生中最懂吃的人”,您学的是哲学,吃对您来说,是不是也是一门哲学?如果没有成为一个美食评论家,您觉得自己还最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A:吃喝为职业完全是无心插柳,这个时代需要有人介绍食物,于是就有了我吃饭挣钱的机会。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起源于饮食,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决定了观念形态的逻辑原点,因此饮食的背后一定是文化,而文化的最高级,自然是哲学了。如果我没有到达现在这种状态,也许我会去旅行,去我想去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景。
Q:您对于食材本身挑剔吗?为什么您吃遍四方,却还保持着不胖的身材?
A:不算挑剔。干净安全就行。我不反对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食物,更不追求野生、有机产品,在食材上我是科学主义者,更愿意相信利用现代食品科技、养殖科技生产出的安全食品。
人呀,没什么例外,多吃准胖,否则就是有病。天天吃不胖,除了少吃和运动之外,别无他法。
Q:您怎么看待生鲜电商的发展?(有人说,在地美食是“出去吃”,一般需要更为合适的条件,生鲜电商将这种变成在家也可以唾手可及的享受,是未来的大趋势。)
A:节约时间成本是当代人迫切需要的痛点,在要求品质生活的同时又要节省时间,那么生鲜电商就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问题在于这种需求目前还局限在城市中产以上的人群,互联网项目是得普罗大众(屌丝)的天下,因此生鲜电商在目前还是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