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日期:2018/11/27
累计天数:27/30
宣言:成为你的妈妈,是上帝对我的恩典!
✨孩子第三个30天目标:
每天看清单
✨家长第三个30天目标:
(妈妈的前两个目标没有实现,下一个30天行动起来:早睡,早睡)
❤ 加油宝贝3岁半践行打卡
1.规律作息:回家途中睡着,中途又醒,睡眠大概少了近2个小时。
2.今日闪光点:a 带孩子外出用餐,很快在餐厅里找到和她一起玩的小姐姐。
b 把酸奶分给大家一起喝。有一个伯伯来晚了,等伯伯落座,她突然递了一杯酸奶给伯伯。也许她把给每人发一个酸奶当做自己的职责,迟到的都不会忘。
❤ 父母教练检视
一场饭局打乱了作息。该把孩子留给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带着一起外出呢?外出就不能保证按时回家休息。留在家里,孩子又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何况妈妈平日不在呢。如何取舍平衡呢?
❤ 亲子分享
今天送孩子去幼儿园,本学期很少由妈妈送的孩子,嘟起嘴巴、抱着我的腿不情愿进教室。我还没开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老师过来拉着她要进去,孩子很快就哭起来说“不要、不要。” 我当即和老师说“您等一下,我和她说一下就好了。”果真,没说了几句,孩子就说“妈妈,再见!” 我只不过说了一些寻常的话,诸如“妈妈下午早早来接你”、“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吧”,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看似麻烦的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时真的不必那么急切去达成我们要的结果,给她一点时间。今天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今天是妈妈送她入园的、而往日都是奶奶送的,孩子内心的依赖需要得到关注和满足。
回想起孩子上半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每次送她去,都会和她好好沟通一番,直到她自己和我说“再见”,我才离开。最初的几天,孩子尝过新鲜感后,确实有点不愿意,她还没有适应陌生的环境,虽然幼儿园生活有趣,但她不愿意体验和妈妈分离的时刻,难免会有在陌生环境里的不安全感和对未知的害怕。 我宁愿多陪她一会,平复她的心情,让她和小朋友熟络起来,在她内心稍有安定、愿意说“再见”的时候,再离开。
因为选择了工作单位附近的幼儿园,也享受了些便利,有时迟去单位一会会也并无大碍。有一次早上和孩子沟通后仍无结果,眼看着时间越来越晚,无法再耽搁工作。“孩子们都是这样,哭一会就不哭了。”孩子扯着我的衣角不让离开,老师帮忙强行分开,我赶快离开,走出幼儿园的大门,还听到孩子撕裂的哭声。随后我微信询问老师,老师说她一会会就没再哭了。尽管如此,这也是仅有的一次经历,也因这一次,我坚定了不再这样做的决心。当我在幼儿园外面听到她的哭声时,心里尚且不是滋味儿,对于孩子来说,她唯一的依靠非要离开她,对她来说,并没有清晰的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就去接她”的概念,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些时间呢?
每每看到父母们着急放下孩子,这边老师拉着孩子,那边父母赶快趁机离开,独留下孩子大哭的场景,作为旁观者的我总是心生不安。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虽然孩子哭一会就不哭了,但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为什么很多小朋友第二天还会继续哭,继续上演这样的场景?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不哭了,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方式尽管表面看来是向好的结果,但给孩子留下的伤害却是无形的。我们无法衡量这些做法所带来的长期效果。
与孩子的沟通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若凡事都愿意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多说一些来龙去脉,遇到如上幼儿园类似的情况,孩子也许将给我们大大的惊喜。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