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与春娇》系列前两部我是没看的,这第三部开场片段还以为是惊悚片,搞得我在黑灯瞎火中摸出电影票,跟女票反复确认,没走错厅呀。转头看了下同场的剩余4位观众,脸上表情跟我们一样懵逼。
我喜欢彭浩翔导演的趣味,在于对男女关系的精准把握之上,再设计一个略有荒缪的场景,把主角放置在困境中,激发出男女之间思维上的火星金星。
志明和春娇去台湾旅行,碰到地震,房子摇晃得厉害,女生吓到无法动弹,男生拉不走她,然后跑开去桌子那边。导火索就此引发,她觉得他不「可靠」,关键时刻没有舍命保护;他觉得委屈,拉你半天你不动,我去寻找其他办法反而还要被批评。。。
看到这一段时,内心忍不住拍桌大笑,同为资深直男,简直太理解张志明那一刻的心里感受了。但凡谈过一些常规恋爱的男士,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男人脑子里逻辑思维很重,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找解决方法,祖先们在远古时候奔跑逐猎,面对各种复杂环境,不先解决问题今晚就没有饭吃呀。而不少女人可能最先关注的是感受,这个互动行为中,你带给我的感受,其次才是说去解决问题。
这不是谁对谁更对的学术研讨,而是男女思维的小差异,或者说很可能是我们在幼儿育崽过程中,对男女孩采取了不一样的意识培养。
大众对男性的最大要求,其实不是财富,是「成熟」。只是这个别人需要的「成熟」,与男性自我意识逻辑的稳定,远远不能划等号。
我近些年是比较坚定支持nature first的,即首先尊重一个人本身的特性,再谈社会对这个人的角色要求。我们对男性的成熟期望,来自于这个人跟我们的关系判定。
父母希望儿子成熟,成家立业,延续基因和扶住养老;妻子希望丈夫成熟,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社会希望你成熟,不给其他人增添负担麻烦。
但有一个怪异的地方,很多人接受不了「真实」「纯真」与「成熟」在同一个男性身上,觉得他们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有句不科学的话,说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男孩,这句话,我不敢把它当作褒义来理解。换个方式,这个心中的「男孩」,我更愿意理解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外部各种世俗价值观浸泡以后,残留下来的一些童感。
要求一个男性彻底排除掉体内的童感,以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成熟」,跟要求一个女生不许有一点撒娇作情一样,既不人性,又不合理,更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张志明知道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他可能就不会那么受打击,不用非得逼自己「成熟」起来,责任担当与达利可以摆在同一个桌子上。至于春娇常说的安全感,这东西不分男女,不能因为女生直白表述的多便觉得女性普遍缺乏,男性差不了多少,只要是人,在寻求生活意义的泛海中找不到参考点时,祖先们透过基因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危机讯息便会及时出现给我们警示。
只是在向外界传递这些信号时,我们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