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舒雅,一名每日阅读的90后践行者,我非常喜欢把我每日在书中学到、悟到的新知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看的书是《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用一小时读完,然后提炼出重点,解决我的问题。第二遍是细细品读,想一探究竟其中关于财富更深的奥秘!
初读书名时,我以为会是关于教育的,仔细一看确实是两个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书里的教育和我想象的有些出入,这是关于金钱方面的教育。对于出生于一个不富裕且有点贫穷的家庭里的我来说,对钱是看的比较重的。但读了《穷爸爸和富爸爸》让我对钱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清崎。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明绝顶,拥有博士头衔,曾经没用两年就修完了4年的本科学业,随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深造,并都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教育官员的穷爸爸;“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连初中都没念完,但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
整本书通过两个父亲对清崎在金钱上的教育,体现出两个父亲对钱的理解迥然不同。
整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对金钱的思维完全不同。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中产阶级之所以总是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大多数人都是从父母那儿了解钱是怎么回事的。关于金钱,贫穷的父母能够教给孩子们什么呢?他们的父母只会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将来毕业找份好工作”,结果,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找份好工作,但同时也秉承了穷人的理财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是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我的亲身经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很低,在他们的理念中,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能有份好工作,不用在风吹日晒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那如果不念书,就只能成为农民。但内心却不知道知识究竟能在孩子人生中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而我也在好奇,为什么不念书了,就只能成为农民;所以在我哥读了一个很普通的学校时,他们叹叹气,只会说这是孩子自己选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将来就只有当农民的命;在父母的底层思维里不念书就只能当农民出苦力,没有其他的出路了……这是不是很可怕,而当我哥哥辍学后果真也就按照父母所说的那样,一直在父母身边帮忙,也没有勇气走出去,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去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天天被父母的固定型思维的影响,结果可想而知,也就造就了我哥哥这平庸且辛劳的一生!
所以想变的非常富有,首先要先有一个正确对待财富和使用金钱的思维!
而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也深刻体现了金钱思维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穷爸爸和富爸爸的差别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差距,然而事实上两者最大的差别是思维上的差别。穷爸爸认为对孩子的最好建议是"去学校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公司上班"而富爸爸则认为"去学校好好学习,毕业后,收购别人的公司,拥有自己的企业"两个截然不同的想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目标,然后产生不同的行动,最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穷爸爸鼓励孩子让孩子成为聪明人,富爸爸鼓励孩子让孩子雇用聪明人。这种思想上的差别导致两者在金钱的使用上差距越来越大。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以前读过的一本书《思考致富》,书里讲到一个故事,在世界大战期间,亨利·福特被某家报社评价为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大怒,像法院起诉,控告这家报社,在开庭之日,辩护律师率先提出一连串攻击性的问题,向福特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企图通过向福特提出大量的、怪僻的问题,使具有汽车制造专门知识的福特无法回答,使陪审团不得不承认福特是个无知的人,从而证明报社的评议是正确的。所提问题,包括班奈克·亚诺德是什么人;1776年的战争中派到美国来的英国士兵死伤多少等等。诸如此类的诘问,确实使福特疲惫不堪、穷于应付,眼看就要败下阵来。
在这节骨眼上,福特灵他不慌不忙地指着代表报社的辩护律师反问道:“前面,你问了我许多无聊又冗长的问题,还要我认真回答,这难道不是强人所难?相信你知道,我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按钮,只要按一下按钮,我的助手就会回答你的问题、我所雇用的许多助手,都拥有足够的知识,可回答任何问题。可是,你却以很浅陋的知识来问我,不知你的用意何在?”福特的反问切实有力,逼得对方的律师哑口无言。法庭不得不承认,福特并不是“无知”的人。有知识的人知道要去问什么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也晓得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将有知识的人组织起来。这上面的小故事是不是就和我们富爸爸教育清崎的一样:自己在变的聪明同时,也要去雇聪明的人的思维,因为一个人再聪明,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再来讲两者在金钱的使用上的不同,穷爸爸的孩子总是把钱花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存入银行上面,因此他的账目上经常会出现赤字,拿今天的钱还超前消费的债,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而富爸爸总是把钱花在投资上,拿投资所得的利润钱还银行的债,从而使自己的资产逐步增加,一天到晚为如何使金钱为自己服务而忙碌。可见不同的思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像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你看那些一赚到点小钱就会把钱花在买些奢侈品、名贵衣服、车、名表、名化妆品,或是经常去高档酒店用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便显示自己有钱,而这样的人最终的结局都成为不了真正的富人;而有一类人,他们赚到点钱,投资理财、投资大脑、投资资产,以让钱为自己服务赚更多的钱,然后再用资产挣得钱去奖励自己点奢侈品、包包、化妆品!
而在这本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一套理财方法:将自己的收入分为几份,有债务的可以将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二十用于偿还债务,百分之十存入银行,日常消费控制在百分之七十之内。没债务地的可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这个方法有这些好处,既不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也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偿还了你的债务,同时又让你有了自己的存款。或许你会有疑问:收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满足,哪还有钱来存呢?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当下赚的钱连你的生活都不能满足时,你就要开始记录你的花钱账单了,不必要的钱是不是该舍掉支出,如果你能不乱花钱,天长日久你所存的钱就会如积水成渊,积石成山一样,变成一笔可观的存款。 (我目前在我自己的账单上,也开始做这方面的计划和执行)
富爸爸告诉我们,把钱存起来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当初的存钱是为了控制花费,真正的目的是让你有钱做投资。)只有让钱为你工作,才能实现财务自由。投资,是一门比较有学问的课程。富爸爸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地将你的钱投出去,尽可能的不要将你的钱投在你以前从未接触的事物上。记住一句话:要投资赚钱,去赚你认知范围内的钱。或许你们会觉得,现在你们还小,还在念书,或是刚毕业参加工作,关于对钱的问题讨论有些过早。但我觉得有些事情会有一种习惯,对钱支配就是属于这些事情之一。如果你从小对钱就没那个管理观念,说什么一参加工作就可以把钱管理的很好。我觉得有点不现实。而且富爸爸告诉我们,投资永远都不会早,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自己赚钱。就像美国一位比较知名的企业家,(名字我忘记了)15岁就已经成为多家企业的股东,身价已经达到几百万美元,那他是怎么积累这样的财富的呢?他是从读初中就开始理财,边上学边卖报纸赚钱,然后把卖3年报纸的钱全存了起来,而后做投资!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年龄小而不去培养自己的财商。
许多人都说,金钱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也许这是真的。但是,金钱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件重要的事情——你的健康,你的教育,以及你的生活质量。金钱可以带给你两种情况:束缚或自由!一方面,把你束缚在你的工作上,债务上,有时甚至会束缚你和另一半的关系;而另一方面,金钱也能够带给你自由,让你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大家能够从小学会怎样理财、怎样投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如果硬要把人进行区分,那么只能分为人物、人士和人才三个档次。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人叫人物;在某个领域专精且做出一定成绩的叫人士;在某个领域为公司所用,为社会所用叫人才。社会上还有一个形容人的名次,叫做“人渣”,但这个名字并不会在我对人进行区分的定义中,为什么?人尽有其才,唯大小不同而,由此论之人渣是人物、人士或者人才向坏的方面演化的进化体。 能够成为名人的至少都是人士或者人物,在他们的专访(传统媒体、新媒体乃至新媒体)中,
他们经常说为了成功、成就而工作。但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接触到了另一种观点“富人不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是让钱为自己工作”。这话很深奥,白话一点来说,富人是在享受造钱的过程,享受资本运作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该书作者向大家推荐增加财商,培养自己的孩子的理财知识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你想享受造钱的快乐,享受资本运作的过程,你得会造钱,会资本运作,而理财知识恰恰是迈出这一步的基础。
理财知识,对于投资的理解这两门学问如此渊博,现在活得累点,努力学习,为以后美好的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