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著名的陈述是如下: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这话不假,事实上,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红楼梦、唐诗、和这篇文章都很会出现。但这个场景的用途其实比很多人所设想的要小。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依靠这个机制来产生新的文学作品,代价和你自己用打字机打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拿来所有作品观察,即使所有作品逐字符按字典顺序,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不仅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还会有“鹏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雕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总之,在你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你更大的概率会找到奇奇怪怪的东西,甚至不会是有意义的语句;而在你有目标的情况下,逐字找的过程和自己打字没有区别。
但是反过来说,这种随机无意义排列的汪洋大海中,只有极小部分的字符串才是有意义的比例,才是语言能够高效表达的可能。
这种“有意义的选择的可能”/“所有选择的可能”的比值,我们称之为“干货率”吧。
干货率,会随着抽象层次变高,逐渐变低。比如从电路排布开始实现hello world,靠穷举(而不是分块逐渐完成抽象层,也就是按照已知的计算机框架造电脑),基本是猴子打莎士比亚的结果。汇编,可能性高一点,C语言,已经基本可以靠穷举函数和相关参数来实现了。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开黑),“这里加个hello world吧”这种指令的非随机性往往很多人怀疑。
所以“肉食者鄙”这种说法,站在抽象工具库顶端的人,无法自辩,你搭建组织和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自己需要实施的步骤,判断的状态的复杂度(就是,最后你能拉的手柄(leverage)数量会比较有限,虽然他们的组合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否则不就变成了“管家大叔你要好好经营我的公司”(只有一个手柄)的富二代bruce wayne了吗?但这样会显得你的工作无法与随机性相区分。
最后还是只能靠成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