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人工智能取代,80后如何最后一搏

本周有一件身边人很少关注的大事。
阿里巴巴在开云栖大会,马云亲自站台。
这是我第一次关注这个大会。在听了马云30分钟演讲之后我发现了2件事:

1、云栖大会是为了看未来。
2、马云真能吹。

这篇文章也是受Jack Ma的启发,或者说是洗脑后写出的。
马云的牛逼之处不只在对未来的把握,更牛的是能把吹的牛逼变成现实。
如果没有马云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无现金社会,他极大的推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财富只是对他社会影响力的一点回报。

马云.jpg

整篇演讲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话:

人是智慧,
机器是智能,
动物是本能
人有价值观、有信仰、有情感,而机器不可能产生智慧。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学习,但不可能像人一样思考。

所以作为有智慧的人,就要多干只有人能干的事情,多输出多创造,少干机器能替代的重复的事情,少干动物性本能,别被欲望和本能驱使。
只有这样,才能把短暂的一生效用最大化。

关注未来、面向未来

近来不只被一篇担忧80后命运的文章刷屏,比如《未来主人已成翁 ——踩在中年门槛上的80后》。同样作为80后,而且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80后,面临的压力大家都懂的。

为什么80后拼不过90后,不是被外在的物质限制束缚了,而是被自己的惰性思维束缚了。房贷车贷孩子都是借口,就是自己懒,不敢不想拼。想稳定的过一辈子就可以了。但是快速变革的社会不允许你得过且过。你放松的过,等待你的就是被年轻人超越。到40多岁时还是小职员一枚,被比你年轻的人领导,甚至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与其担忧35岁工作定型,没法再跳槽,不如提前布局,在命运的大门关上之前再搏一把。作为80后,关键是要能抓住未来20-30年的趋势,保证自己未来40多岁壮年时,恰在时代风口。

想法是好的,重要的是敢想敢干,把想法落实到行动。
要把这种面向未来、提前布局的思维落实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

像马云一样,把脑中的想法通过每日的积累,结合时代的洪流,变成明日的现实。

比如工作

如果工作需要转发邮件,不能简单的转发。因为一个小程序就能自动转发,怎么体现你做为组织者的价值?不简单的复制转发,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处理,在工作之中动脑、体现智慧。

比如择业

现在是个人都知道互联网公司最火,谁都想去bat。但现在基本是这几家公司的巅峰,股票的肉都被分光了,你现在去还要适应几年,到时连汤都喝不到。现在要关注未来的风口企业,比如云计算、区块链、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选择处在这些行业的创业阶段的企业进入,就是最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去互联网大公司,不如去创业公司,甚至自己去创业。

比如技能选择

时间宝贵,要选择不会因体力而削弱的,不会被机器取代的技能,把这一技能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
会计cpa不适合,现在已经有财务机器人,更需要的是综合型财务,能给出财务建议的人。
编程技能一般,新语言更新太快,年龄大了学习能力跟不上。必然被小年轻取代。
写作可以是一种选择,因为越写越会写,老了也一样可以写。

比如写文章

机器也可以写出一篇新闻,出热点新闻机器肯定比人还快,但人能写出想法,写出情感,就要强化这块。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就像唐诗之所以流传,就是在平凡事物中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后人读起来对身边事物有新的视角,感同身受。

总之,关键是落实到每天生活。如果你每天回到里看看电视剧,打打王者农药,但玩游戏睡前刷微信看到80后文章,励志改变,睡前一腔热血,第二天白天继续该干嘛干嘛。时间就这样每天过去,你翻身的最大的资源——时间,日益减少,却没有换来积累。你这辈子也就基本这样了。

反正都是普通人,与其浑浑噩噩的过,不如拼搏的过,如果不成功,至少可以说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努力过,人生无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