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师岁月)
权蠹之思
前日拜访一位友人,其人之热忱健谈令我印象深刻。谈及同村严家公子初中毕业即获优渥职位的旧事,这位素来平和的朋友竟显出罕见的愤懑。他拍案而起,得手为利四字如利刃出鞘,直指权力寻租的病灶。这种情绪在茶烟氤氲中不断发酵,最终化作对以权谋私现象的猛烈抨击。
他引经据典地对比古今中外:若在封建王朝或异域他邦,任人唯亲或可视为常态;但在标榜公平正义的当代社会,此类现象便成了刺目的疮疤。这番议论中,我注意到他特别强调了我们现今国家这个限定,仿佛在提醒听者:制度的光辉与现实的阴影之间,横亘着令人痛心的落差。 当权力脱离制度的笼子,便如脱缰野马般横冲直撞。那些占据要津的所谓得手者,往往以人民公仆之名行蝇营狗苟之实。他们精心编织的信任网络,最终沦为输送利益的暗道——将公共资源转化为家族盛宴,将行政权力兑换成特权支票。这种异化现象呈现出三重病灶:其一是公然践踏制度公平,将岗位世袭制包装成人才梯队建设;其二是系统性侵蚀公共利益,在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环节设置隐形门槛;其三是形成恶性示范效应,使勤勉者寒心、投机者猖獗。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权力腐化已衍生出复合型危害。在经济层面,它扭曲市场规则,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在政治层面,它消解政府公信力,使政令畅通沦为笑谈;在社会层面,它撕裂阶层互信,让寒门难出贵子成为普遍焦虑。当某些人将职权视为家族提款机时,他们啃噬的不仅是制度根基,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这种权力异化现象若任其蔓延,必将成为侵蚀社会肌体的毒瘤。从历史维度看,历代王朝的衰败往往始于吏治腐败;从现实危害观之,它既扭曲资源配置效率,更在民众心中种下不信任的种子。当权力成为少数人的私产,制度便沦为装饰品,所谓公平正义终成镜花水月。
治理之道需标本兼治:既要完善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需重塑价值坐标,使为人民服务从口号转化为行动准则。唯有如此,方能斩断利益输送的链条,重建社会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