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这题目,要不要加个书名号呢?比如《北平笺谱》。让我犹豫的原因是,加上个书名号,便是彻彻底底的民国书了。编著,鲁迅,西谛。
本不敢造次,只是忍不住画蛇添足,围绕着这本民国书,说一些废话。比如"笺"是什么意思?“画笺“呢? “笺谱“又有什么不同?"北平笺谱"更有何特别意义?
为此,购回两本书,《民国版画闻见录》和《北平笺谱》。企图管窥民国时期木刻画,画笺等独有的文化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态。
翻资料,觅样册,以简单的表达之。笺,小尺幅的精美纸品,以供文人雅士写信,著诗唱和,相映成趣。最初为"乌丝栏","红八行"格式,后升级为"画笺",带上底色的画了,山水花鸟,名人手笔,便怡情几分。大多清淡,只锦上添花,不至喧宾夺主影响了写信落诗之笔墨。笺纸用以书扎,名为"信笺",用以题咏写诗,名为“诗笺”。
画笺的出现,如文房四宝长出的奇葩一枝。最初为自制,以求雅趣。之后便时尚化了,成为行业,量贩式制作,且花祥翻新。最繁茂的时段在民国,与木刻画的创新鼎盛期相生相伴。说起木刻画,竟然为惯用杂文匕首的鲁迅先生首先倡导,只因我的孤陋寡闻才感到意外。先生与郑振铎合作,经历一番艰难困苦与波折,终于编著了这本颇厚实的《北平笺谱》,总六册,合为一函,计三佰多幅。说艰难困苦,不是虚浮词,试想一下,炮火连天的岁月,还能以抢救式的姿势,成就这本笺谱,绝非易事。庆幸的是无论怎样,终究保留住了昙花一现于民国的木刻画文化。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晏殊)便是那时的感受么?
偏爱画笺的鲁迅先生,生前与亲朋好友交往中留下颇多的画笺信扎,张张淡雅精致,成为先生文稿里的瑰宝。到今天,大有一书抵万金的架势。
如此一番,便明了,画笺不是画,但有画。笺谱,则纯粹为笺上的画而来,把名人名笺,勼集成册,当画供人们欣赏,并希冀传承和留存。
居然大获成功。印品发行一百套,每册均有鲁迅,西谛的签名。时为1933年12月,由北平荣宝斋影印,可谓中国传统版画的"第一脉“了。到现在,世间还能存留原品几部? 倘使真有世存,当是绝品的文物了。
今天我手里所见的,是2014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品的《北平笺谱》。原是想至少能有本2007年西泠印社线装原味的《北平笺谱》,让人帮助在手机上购置,价235元,不想操作稍稍偏差,竟瞬间下架,再无可能。一时叫苦连天。
只好退而求其次,便是现在的这本了。虽属改版,也还精致。便笑纳,且一时兴奋,在书的留白页作五佰字小记,以表达拿到书时兴奋不已的情形。
《北平笺谱》的极品之美,不言自明,岂是等闲之辈能"多嘴“? 才有点后怕,只好变通,简略还原当时的一些情节,关键词。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是鲁迅先生序言的开篇语。
"木刻画如今是末路了,但还保全在笺纸上。“与西谛的书信中先生如是说,可见对此书的"在意“和欣慰。所谓"中国木刻史上断代之唯一之丰碑。"(鲁迅)
1933年,荣宝斋出版一百部。“销路甚好"。
1934年,"又印造“一百部。不过已无鲁迅、西谛的亲笔签名了。
解放后1958年,荣宝斋根据初版影印。改书名为《北京笺谱》,印数不详。
2007年西泠印社,影印《北平笺谱精选》。
2014年中国书店,出版。繁体字。定价138元。为我所购置版本。
时所集藏版者为: 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清秘阁、静文斋、松古斋等,名家名店。而画稿者以陈师曾、齐白石、吴待秋、王梦白,姚茫父、陈半丁、金城、北楼等。几乎是当时同样盛行的"刻铜"画稿的主力阵容,实在是强大啊。再又是传说中的"琉璃厂",刻印,多为老西张(东山),板儿杨(华庭)的刀笔。
呜呼! 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横空出世的富丽精工的《北平笺谱》,除了留给今天浓浓的历史余味,更有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就如同那一刻兴起时,我的小记所述一一
喜欢这本书,是被一位收藏界的朋友仁兄赵新杰先生引领。他讲民国的画笺、信扎,讲陈师曾、齐白石、王梦白,讲荣宝斋、淳菁阁、同古堂,讲镌铜墨拓,总是娓娓道来,一副如饥似渴,意犹未尽的激情。我知道,仁兄其实是在诉说"美“学的魅力,是在讲审美的话题。
这世间, 除了"她“情人般的前世今生,还会有谁更如此恒久地吸引我们人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