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骑这么快,你看摔了吧。”公园里,一个6岁左右的女娃骑滑板车摔倒擦破了手肘,面对孩子的大哭,父亲第一时间递上了一句指责,娃哭的更厉害了。
“别哭了,别哭了,等一下就没事了。”听到父亲的第二句话,旁观的我看着孩子一大片的擦伤和出血,开始暗暗心疼。
“你还想不想去公园玩,要是想就别哭了。”此刻父亲的眼中仿佛只有一件事:停止哭泣,万事大吉。
接触的父母多了,很多父母都跟我讨论“受不了孩子哭”这件事,担心爱哭的孩子太软弱,不够坚强,尤其是那些爱哭男娃的父母对于“哭”更是如临大敌。
让孩子尽情的哭泣真的会让孩子变得不坚强吗?
为什么孩子会“哭”?
我们来翻译一下上面这个小女孩的“哭”:
1、摔倒了,手肘流了好多血:狠狠摔了一跤,被吓坏了;看到那么多血,我该怎么办,好害怕。
2、面对爸爸的指责:害怕之余还被父亲指责,好委屈呀,更重要的是好害怕爸爸不喜欢自己了,都是自己的错,我好差劲呀。
3、面对爸爸不让哭的建议: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既害怕又着急,都是我不好。
这么多恐惧的情绪女孩通过哭泣来表达,当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时,哭是最简单和最直接抒发情绪的方式,当孩子感觉到恐惧、伤心、失望、难过等等不同的感受时,他们用哭来表达。“哭”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般,是十分自然而又必须的生理反应。“哭”没有好坏对错的。
通常面对孩子的哭,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哭”的表象而忘了孩子“哭”背后的原因,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我们被教育:“不许哭,不能难过,不许随意表达悲伤,最好一直快乐着。”如今当我们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发泄,第一反应同样是去停止孩子的情绪发泄,去否定和不接纳。
想想在孩子恐惧的那一刻,父母没有给出支持和理解,反而去指责和制止,那颗小小心要如何安放才能接住如此之多的伤害。
哭被压抑会怎样?
曾经有位家长向我反馈:她5岁的孩子从不向他们说心里话,即使自己像孩子演示如何敞开心扉孩子都不愿意多说。这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大多是否定,指责,压制,说教:
哭有什么用,不解决问题呀。
光哭没用,赶紧想想怎么办。
你不哭了妈妈就抱,冷静!冷静!
……
哭被制止了,表达恐惧的通道被堵上,不能被表达的情绪储存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越积越多;一次次恐惧的表达被制止被指责,孩子不得不关闭心门,去压抑和掩饰内心的恐惧;因为得不到理解孩子不再真诚的表达,带上面具应对至亲的父母,对于父母眼前的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黑格尔曾经说过:“熟知非真知”应该就对应与此吧。
从古至今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父母越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越发得不到孩子的信任,越发无法与孩子真诚的沟通。
敞开心扉不是通过演示就能做到的,孩子与父母虽然有着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但这不代表彼此的心是联结在一起的,不代表孩子就能感觉到足够的安全从而敞开心扉。最初孩子真诚的向父母敞开心扉,但迎来的却是:评判、指责、嘲讽……别说是孩子,敢问作为成年人有谁再敢轻易把心的大门敞开?
面对孩子的哭,父母如何面对?
面对孩子的哭,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该怎么办?怎么做才算是接纳和理解呢?
首先,不否定,告诉孩子妈妈“看见了”你的恐惧、伤心、难过、疼痛、郁闷、委屈……等等的感受。
“妈妈看见你害怕的都流眼泪了,吓着了吧。”
“那么喜欢吃的冰激凌不能买,特别失望。”
“那么努力还没有得到第一名,可郁闷了。”(此处略去对于名次的讨论若干字。)
……
其次,做好陪伴,不评判。这时孩子可能会哭的更厉害或者大发脾气,这都是孩子情绪的表达方式而已,不要去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暴力、不懂事、任性、没规矩”等等各种评判的词语,同时去灾难化想象如果不去教育孩子孩子将如何走上歧途。
第三,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择善的良知,他们自有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的能力和力量,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情绪平静时给予的身教与言传,用我们的影响力去影响孩子,而不是一遍遍不停的唠叨和说教。
把评判、指责、命令和武力从生活中请走,邀请“理解、接纳和陪伴”进入生活,把父母的臂弯和怀抱变成充满爱的避风港,承接孩子的恐惧、难过、紧张等情绪,并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尽情流淌而不是被阻隔和压抑。在一次次的接纳中孩子学会爱自己,一个爱自己的人远比一个压抑、自卑的人更能坚强自信的面对挫折。
孩子,如果你的人生遇到了任何磨难和艰辛,你慌张了,害怕了,手足无措了,想哭,那就哭吧,我们会依然爱着你,这份爱将教会你如何接纳自己,这就是坚强的土壤,它定将滋养出迎接未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