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双城记》,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为众多读者熟知的,应该是他的另一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遗憾的是,我没有读过,第一次读狄更斯的作品,品读中最大的亮点,感觉有沙士比亚的风格,舞台剧的感觉,语言丰富、华丽、形象。
小说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冲突,当时的法国,贵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还享有不纳税的优惠政策,而平民负担了国家全部的税款,人民不堪重负,生活极度贫困,十八世纪的法国,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已经白热化,长期积累的对纳税人不平等条约制定者的怨恨,已经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以马奈特医生一家与朋友友谊相助为线,一条是以平民德日发与妻子为代表,参与法国革命暴动虐杀贵族为线索,讲明了二个观点,贵族不全是草菅人命的恶人,革命者也不一定是推翻旧社会的救世主。
医生马奈特善良、热忱,在一次助人的出诊中,由于目睹一位贵族老爷害死家中的奴仆,态度冷漠,亳无人性,马奈特为奴仆一家立言不平,此举激怒了贵族,之后被强行关入巴士底监狱,十几年后,经过朋友的多方营救,虽已出狱,但精神饱受催惨,内心始终走不出监狱的牢笼,即使有女儿温柔体贴呵护,也不能抹去深重的阴影。
酒馆老板德日发是底层平民,他和妻子发动周围群众,以酒馆为集聚点,多次谋划参与暴动,最终与广大平民一道,点燃巴士底监狱之火。
按常理,平民追求平等推翻压榨的贵族阶级,本是一件让人称道的事儿,但狄更斯并没有顺"正义"的思路走,他更关心的是人性,德日发妻子一家,均惨死在贵族老爷手中,当时去救治的恰恰是有身份的马奈特医生,马奈特医生的善良与同情之心,惹得贵族老爷恼怒,最终把他关入监牢,可是,德日发妻子看不到这一点,她将恨深深的植入心中,随着时间的增长,恨也积攒的让她快发了疯,她一心要杀贵族,不惜一切代价,医生马奈特一家也在她妄语的指证下,被判有罪。在轧刀杀人的现场,她手拿织物编织,不抬头,耳听切割人头的声音,心中默数,一个,二个……心里涌满无限的快感。我想,狄更斯给她一件织物,让她不停的编织,是隐喻她在给人罗织罪名吧。当人的内心被恶填满,若阳光是箭,也无法射进去。
马奈特的朋友卡顿,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做为一名律师的助手,他能力非凡,巧言善变,帮助律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官司,成就了律师事务所的名誉,幼年时家庭的变故,对他影响非常大,使得他总是一副郁都寡欢的样子,他自卑、随意不修边幅,喜欢马奈特医生的女儿露西,可是由于自卑,他不敢表达爱意,只好将爱埋在心底,只要露西幸福,他就满心欢喜。露西的丈夫达内二次被捕,都被他机智营救,最后一次却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达内的生,人性的光辉永远都在善良、智慧的人身上闪耀,他是最爱露西的人。
革命的本意,是要求平民和贵族享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但是随着越演越烈的暴乱,革命已经变成了群众发泄不满的托词,沾满鲜血的屠刀,钝了磨,磨了钝,在飞转发烫的砂轮中血光四溅,切头颅象切瓜,一个又一个贵族老爷的头,象1789年夏日里摘下的西瓜,滚滚而落。在恶的驱使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整个圣安东尼,整个巴黎,整个法国,全都疯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嘲讽的语言讲述了那段法国历史中国家与人民滑稽与悲怆的命运。
国家制度对人民有着深厚的影响,严苛的法律,过于紧张的财政政策,都是导致阶级之间矛盾爆发、国家动乱的导火索,国王路易十六是一位喜爱机械制造的君主,如果不做君主,他会是一个业务精湛的‘’锁匠王" 可惜他不能左右自己世袭君主的命运,他胆小、怯懦,不能处理好祖上留下的问题,他一心想让贵族纳税,以减轻平民沉重的负担,无奈强大的贯族势力非他一人所能撼动,一人去碰壁,无异于以卵击石。可怜的路易十六,最后竟死在了自己改良精制的轧刀之下。1793年,他被巴黎人民送上了断头台。临刑前他说下这样一段话:
我是无辜的,我并没有犯我被指控的任何罪责,我原谅所有把我送上死路的同胞,我祈求上帝:法兰西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有流血。
可惜,同胞已无睱倾听,君主与平民的距离,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