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千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最担心焦虑的是什么?”
“孩子生病”,恐怕是最普遍的答案。尤其当孩子的身体出现明显的异常症状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更是深感压力。
便秘?尿床?做噩梦?进食困难?呕吐?尖叫?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过这些症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生病了,找医生诊断开药,积极护理,帮助孩子尽快摆脱症状。
有时我们很快治愈,有时我们却会发现,这些症状会时不时的反复出现,似乎已经无法通过药物来改善,甚至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我们可能会持续焦虑,然后慢慢地接受这个事实(比如,我们的孩子就是容易尿床),再安慰自己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A.H.Brafman)博士告诉我们:孩子的身体语言很可能是孩子情绪的反映,如果父母无法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苦恼,并做出积极改变,孩子的症状并不会自行改善,反而很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布拉夫曼博士50多年来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医学博士和心理学专家,他接触了无数存在“身体病症”或“异常表现”的孩子,以及深陷苦恼的父母。他在《The lauguage of distress》(直译为《苦恼的语言》)一书中,通过分析24个代表性案例,揭示了躯体症状、孩子内心世界以及家庭关系的紧密联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的大门。这本书的中文版刚刚引入,译名为《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明确的做出了提示:要想消除孩子的症状,既要看见孩子,也要看见我们自己。
真正地“看见孩子”
布拉夫曼博士认为,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内心苦恼的外在表现。消除症状的关键在于,父母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明白自己苦恼的原因,并且表达出来。
一 建立信任
布拉夫曼博士指出,在亲子关系中,信任是最关键的课题。让孩子敞开心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要想得到孩子的信任,首先,要真诚的信任孩子,相信他们也希望与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愿意解决问题。
第二,要真诚地聆听孩子内心的冲突。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愿意聆听,一定会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
第三,在聆听孩子内心的冲突后,冷静客观的接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和父母的沟通是有益的。
只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 了解孩子
要想真正的地“看见”孩子,还需要明白孩子的语言不仅仅是他们说出的话。
图画、行为或游戏,它们都是孩子的翻译官,诉说着孩子内心的声音。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准确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图画为例,《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引用了大量代表性案例的画作,告诉我们:构图、颜色、大小、是否缺失或突出某个部位、物体的象征意义等,都可能是孩子难以表达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深层次想法。
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认知自己,并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因为无论是语言、图画、行为还是游戏,我们都不能仅凭一个线索就下定结论,而应该综合考量。线索越多,能得到的信息越多,也越有机会接近真相。
三 做出改变
在建立了信任,充分了解孩子内心的冲突后,我们要“看见”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宽容和温和,也不只是我们的理解,孩子最想要的,是我们的积极行动——无论是直接改变现状,或是明确的指导他如何改变现状。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告诉我们,即便我们拥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希望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孩子,但在想法落实为实际的行动之前,孩子的症状是无法改变的。尤其,当改变的过程需要面对种种困难时,我们更需要坚定的决心,和行动起来的魄力。
真正地看见我们“自己”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也比我们理解的更加深远。有些症状虽然体现在孩子身上,但原因,却有可能是来自我们自己。
一 避免代替孩子做出判断或贴上标签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指出,当孩子出现某种异常症状时,我们可能会不自觉的调用我们自己的经历或思维方式进行判断,甚至为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会利用自己的症状来“操纵”父母。这种判断是对孩子的极大误解,因为一个内心平和满足的孩子是不会“操纵”父母的。粗暴的贴上“操纵”的标签只会将亲子关系引向对立面,隔断了沟通的桥梁,失去了寻找真正原因的机会。
如果我们执着于自己的判断,却不去深入了解孩子,那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唯有了解究竟是什么在困扰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才有机会做出正确的反应,消除症状。
二、避免让我们的负面事件和情绪影响孩子
父母和孩子长期亲密接触,是互相影响的整体(其他长期抚养者也适用)。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自己遇到了麻烦,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遭遇了负面事件或体现出负面情绪,才引发了孩子的异常反应。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母亲过度关注孩子的体验和感受,任何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的事件都被她放大关注,比如分离。对孩子而言,分离可能并未引起他的注意,但这位在分离时刻总为孩子感到焦虑的母亲,却真正引发了孩子的焦虑,他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发生了可怕的事情,这导致了他的长期便秘。而这位母亲,则因此更坚定地认为,孩子便秘确实是由于每一次的分离焦虑,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
对比,布拉夫曼博士建议我们放松,用更“自然”的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反应过度,强化问题,让孩子受到来自我们的负面影响。
三 明确我们的教养类型
为人父母,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对孩子越有利,因为我们会懂得如何避免自己的局限。
如果我们是上文提到的焦虑型的父母,请记得放宽心态,不要反应过度,不要把普通的问题复杂化或扩大化。
如果我们的个性相对淡漠,请时刻牢记,子希望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爱护,不仅仅是在心里爱他们,更要表达出来,让他们清楚的感受到。
如果我们是关爱型的父母,已经竭尽所能带给孩子正面积极的体验,也要注意我们是否关注的过多,是否有允许孩子去体验自我管理的快乐,并由此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记得适当放手,欣赏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行为。
除此之外,布拉夫曼博士还提醒我们关注家庭教养是否存在矛盾冲突。很多时候,是我们(或亲密抚养者)的关系出了问题,才影响了孩子。
任重而道远
面对孩子的异常症状,我们不该只考虑尽快把行为“正常化”,而应该感谢这个症状,提醒我们去关注孩子内心的冲突和苦恼,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努力成为最了解孩子,也最了解我们自己的人。
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保持良好的状态,放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撤下为孩子贴上的标签,从心开始,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苦恼,并且在认真探究、找到真正的原因后积极行动,做出改变。
虽然不易,但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不懈努力,因为养育孩子,是我们一生的修炼。
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