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因,你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吗?”
“知道,因为我想起诉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的开头,小男孩扎因与法官在法庭上的一段对话。影片的主人公扎因和家人们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里,家里除了他,还有许多的孩子。
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一群人,生活在最底层边缘的角落;他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不断地生孩子,父母深信着“多生,就会有更多的支柱”。
很多人看完这场电影,都会指责男孩的父母生而不养,但其实我们没有办法评判他的父母的做法正确与否,因为我们不像他们每天挣扎在生死的边缘里。电影更触动我的是小男孩身上想要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坚持;
我不知道灾难中的自私是否应该被谴责,但我知道黑暗中的善良与勇敢是一定值得被歌颂的。
白天,扎因得搬运煤气罐;去杂货店做送货工;要和妹妹们一起去街头卖果汁;甚至还要和家人们一起制毒,拿去给监狱中的哥哥们贩卖;
晚上,一家人睡在一个时刻会漏水的出租屋中。一扇帘子将一家人隔开,一边是睡在咯吱作响的床上的父母;一边是蜷缩在一起的扎因和妹妹们。
这是扎因生活的第一个家,饥饿、虐待充斥着他的生活。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有着期待,有着想要努力保护的人。他看着校车经过,会微微愣神;看到妹妹萨哈来月经了,会想方设法帮她隐藏,害怕她被父母送给房东当“幼妻”。
他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可是母亲还是发现了他们的小秘密。
“妈妈,求求你,我不想离开”萨哈用力地挣脱着母亲的手,想要躲到哥哥的身后。
扎因发了疯一般追逐着载着妹妹的摩托,可是最终萨哈还是被送走了。他在街头崩溃大哭,一脚又一脚地揣着墙门。
还是没能保护好自己珍惜的人。
后来,扎因独自一人逃离了这个万恶的家。走投无路的扎因被在饭店打工的黑人女工拉希尔收留了。这是他生活的第二个家。
白天,他帮拉希尔带小孩,尤纳斯。晚上,拉希尔会从饭店悄悄带回来蛋糕,给扎因做个小小的欢迎仪式。生活似乎在好的方向逐渐发展。
可是,不幸又一次降临。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拘留。扎因不得不独自一人带着尤纳斯。他被迫重回制毒贩卖的老路,挨骂被打是家常便饭。
钱在一点点的变多,离移民去瑞典的目标越来越近,他一边又一边地练习着叙利亚的口音。生活似乎又给了他一点希望。
可是,当他拖着尤纳斯卖完毒品,回家的时候,他发现他们的住处被房东锁上了,所有的钱都被拿走了。他又一次无家可归,身无分文。迫不得已,他将尤纳斯卖给了别人。
他没能保护好妹妹,这一次,也没能守护住尤纳斯。
他抱着最后一丝移民去瑞典的希望,他回到家中向父母讨要自己的身份证明,却被告知原来他们全家都没有任何证件。正如他的父亲所说:“我们谁都不是,谁都可以挤兑我们。”
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他不仅对抗不了苦难的生活而且连逃离这种生活的资格都没有。对于自己的命运,他无能为力。
可是他不甘心屈服于不公的命运,他能做什么呢?或许只有制止自己的父母吧。
于是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进行了一场控诉: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一个12岁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说出这样绝望的话。
更为触动的是,即使这样的绝望,小男孩依然没有丢失善良的本性,他一直在不屈地对抗着、守护着他所爱的人。
其实很感谢有人将这群边缘底层人的生活向我们真实地展露出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很残忍,只是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无灾无难地活着。
这个世界生来不公,有人生来富有,有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有着太多我们想像不到的苦难与挣扎。
我们永远在为怎样活得更好、更体面而烦恼;而有人却烦恼地是怎样才能活下去。
看过一句话:“人们所有的嫉妒与自卑都掩埋在对世间更深苦难的无知与漠视中。”
那些在地狱中的挣扎,与黑暗的斗争,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也许是贫民窟里鼠虫乱窜的房屋、孩子们脏兮兮,呆滞的面容;也许是战乱中不停落下的炮火,和失去亲人后不停的哭声。
其实,我们没有悲惨地活着,我们已经被给予了很多。
我们生来是幸运的,活在阳光下,享受着自由与爱情。
你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着你有吃饱穿暖的生活,你有时刻关心、在乎你的人。
所以,我想,
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厚待时,不要总是充满着厌恶与抱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接纳生活的不够完美。
我们身处困境时,也可以和扎因一样,即使一次又一次被生活打败,也不屈服并努力改变着,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