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7
昨天,26号,是一个还蚂蚁借呗的日子。公司旁边有人跳楼了。
办公室的李老师带薪去看的热闹,回来讲述了细节。
“男的,年级不大,看着比我还小也就20岁”
“他开始还在上面一直坐着,等警察来了铺上气垫他才跳的”
“不过他跳的时候,气垫还没充满气,也挺危险”
“他跳的时候还是背对着跳的,在空中翻了一圈”
“他人还没死,拉走抢救了”
后来他们展开了,关于跳楼原因及其行为后果的大讨论。
“现在的年轻娃子,真是,一点小事都受不了,失个恋啥的一搞就跳楼”
“他也是不会想,好好活着不美气”
“他爸妈要是知道得伤心死吧,养大一个娃子多不容易”
“像这种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吧,他爸妈年纪也大了,又不可能再生一个,唉”
我没讲话。
但是我觉得,我或许可以理解他。抛开真正的精神类疾病,我觉得,自杀的人可能分为这三种。
有的人求死意愿并没有特别强,只是知道以死相逼是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东西,真正想要的是得到,而不是去死。因为死了就什么都失去了,非常不划算。这类人如果一不小心,自杀成功了,怕是做鬼也不会开心。
以前信息非常闭塞,人们也不知道抑郁症。现在抑郁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问题就在于,有更多的人会对照网络上所谓的“抑郁症自测表”,判断自己的人生,将只是小小的挫折沮丧,定义为无法抵抗的顽疾,然后不断在此基础上重复心理暗示,一步步走向不归路。曾经一度抑郁症变成了一种时尚,要是没得过抑郁症,都不好意思多说话。“张国荣是跳楼自杀的,说不定我也有抑郁症呢”,可能是一种模仿加暗示的双重作用,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咱也没学过心理学、咱也不敢说、、
再有最后一种,就是真的逼上绝路,一心求死。这种人往往在过去的人生里,是非常优秀、果敢并且还固执的。因为不优秀,就不存在失败落差;没有勇气,也会非常怕死。真到了那一步,往往是别人是拉不回来的。说是他的个人选择,可能有点冷酷无情,因为大多数人觉得“那是条活生生的生命啊”,但说不定活着比死了更让他痛苦呢。谁又能替谁感受呢?
我以前也想并且自杀过。分不清我是前面三个哪一种,但肯定不是最后一种。因为我不优秀,且没有什么勇气。即绝望又逃避,感觉没有人爱我,也感觉自己不会爱这个世界。那样一点也不可爱,就谈不上被爱。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平衡我和世界关系的方法,重新做一个可爱的人,就会有很多人爱你。现在我对这个世界有牵有挂,未来要做一个可爱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妈妈,一个可爱的中年妇女,和一个可爱的老太太。好好活着不是美气得很?
下午 16:28,办公时间 ,写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