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外读书工作都不是很想回家,明明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家是爱的港湾。在外遇到多大的委屈家都能给予你温暖。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家成为了一部分人不是很想谈起的地方,坚信着与家要遵循——距离产生美。
例如我,当我在外上学,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回一次家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回家。本来回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在家五星级待遇不超过三天就是各种嫌弃。
怎么天天待房间里也不出去走一走;回家衣服都不知道洗了;待家里吃完饭就是躺床上是没有骨头吗?回家这么久了也不知道把房间打扫一下,看着地脏的;你的毛巾怎么每次都是干的,你洗脸是不用毛巾是吧?……
诸如此类的话从小听到的,每次和他们说能不说的时候回答从来都是:你下次要是做好了我就不会说了。
从来就不可能不会说,只是这一点做到了他们的标准那就会在挑其他的直至变成他们所想要的样子。
就想这周我看难得的休息我就在老师查完房、开完医嘱、写完病程记录我就收拾东西回家了。本来很开心的。
结果回家我都还没坐下来说教就开始了。
你看看你的衣服都是黑的,看看你的衣领都不知道你怎么洗的;看看你的腿在办公室里应该不要晒太阳吧,弄得通红的(我从公交站台顶着大太阳走回家的)……
我瞬间就不想说什么了,拿了二十块钱去理发去了……
家本来是一个倾诉的最佳地方可是我从来就不想和他们说因为每一次聊天都会背离我分享一件事情的初衷。(只是单纯的分享一件事,表达一下我的情感。)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他们那里不是一个“好,挺好的……”诸如此类的词语就敷衍过去了。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在分享的欲望了吧。
要么就是说上三两句就开始了教育,说教。在学校接受的还不多在家还要面临这种。我分享一件事从来就是觉得这件事好像或者有趣亦或是我进不了希望得到鼓励。
可是我从来就不可能在他们那里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在热烈的心也会在被一次次的冰水浇筑下变得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