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知足者,不要做最优化者
我是2006年开始接触并投资基金,到现在已经有11年。记得当时基金并不多,那时选择基金时并不费力,什么也不懂就是瞎买,却也没有犹豫。当时的理财方式也有限,大众理财中,除了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外,公募基金在10年前都算半个新鲜事物。
随着了解变多,经验慢慢丰富,就开始逐渐的关注更多的基金,觉得很多基金都相当不错,进入了“买一大堆”的时代。得奖的、业绩好的悉数买来,虽然钱不多,但个数足够多。一旦这样做之后,困扰马上就随之而来,在某一个时间段,某些基金表现就很好,而另一些则表现平平(这是必然结果),然后我就赎回去换成那些业绩好的。
根本没用
这几年,我见到数不清的初学者重复着多年前我的小白经历。他们面对的诱惑要比10年前多的多,基金公司的数量在10年间翻倍,基金的总规模在10年间翻了近10倍,基金的类型多了好几种,基金的数量更是成倍的增长。不仅如此,基金论坛,代销渠道,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获奖、评级、业绩排名。这个时代的环境更加复杂,选项太多。
2年前我进入“在行”,面对面给别人讲投资基金的知识和技巧,见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其中有一个女生,讲课过后她曾经问过我几只基金,我看了看认为都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坚持长期投资应该不会令人失望。然而她过了几天又让我看另外一些基金,我认为其实差别不大,而她总是希望找到最好的。就这样3个月后,我问她的近况,惊讶的发现她什么基金也没有买。依旧在犹豫。
你怎样选择,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有一种人是最优化者,他们很像经济学家讲的理性人。最优化者的特点是总要确保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最佳的。可是,怎样才能知道哪一个选择是最优的呢?你只能把所有的选项一一试完。选项越多,这样做的难度就越大。
另一种人是满足者。满足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得到之后就立刻收手。以找对象为例,有的人要把所有的候选人都挑一遍,生怕错过了最好的选择。有的人,比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妻子芭芭拉,16岁嫁给了自己亲吻过的第一个男人。他们一起生活了70年,伉俪情深,一起去看美式橄榄球赛,还被抓拍到深情接吻的镜头。
摘自《何帆大局观》
很明显,如果在投资过程中是个“最优化者”一定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出选择,而且往往会犹豫不决,或者是选择后还会改变初衷,因为马上新的或者更好的就会出现了(必然)。在我遇到的很多投资者中,这种性格的人往往还会把自己的投资结果去和别人做比较,甚至把自己买的基金的业绩去和业绩最佳的基金比(甚至和股票、P2P、黄金、比特币相比),我看不到这样比下去的任何胜算,因为我们总能找到涨幅更大的,这样做总会让自己处于郁闷和焦虑中,失败的情绪会导致自己放弃继续持有这只基金,即使这只基金在最初是ta最为看好、千挑万选的那一只,或者干脆放弃投资这件事。
基金投资是如此。在股市里呢?屡见不鲜!就连长期亏损比例都是差不多的。我看过一个数据,10年来,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亏损的概率达到7成。这和股民长期亏损概率差别并不大了。但是,股市的长期方向是向上的,而那些基金整体表现都是盈利的,并且收益率并不低。这种差异从何而来?
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频繁买卖和更换。大部分人总是希望找到最好的,短期获益最大的。他们大多是最优化者,过度在意机会成本,看似是理性人,实则失去更多。就说选择基金吧,哪里有最好的基金?好好想想真的没有,所有的“好”都是阶段性的,诸行无常,一切在变化,这是自然规律。
巴菲特经常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算计再算计,过度的挑选和算计很容易导致精确的错误。只要把握住一些根本的大而模糊的正确,坚持执行就可以了。
没有一位投资大师可以做出最佳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投资大师。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心得或提出你的疑问
祝你今天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