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听到不中听的话,一般人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我们失望了,那么我们是因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愿望说得具体,会得到更积极的回应。
反之,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但是听众此刻并不会买单。
如果我们对一周都没回家的老公说,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说明我们在乎亲密关系。但是听众此刻也不会立即来拥抱你。
因为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通常是申辩或反击。
那么,怎么做能让我们的期待得到满足呢?
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比较有可能积极回应你。
“老公,我感到委屈。我想要你抱抱我,我会舒服一些。”
“老公,我一个星期没有看到你。我感到有些孤单,我想今天晚上陪我看一部电影,或者吃一顿夜宵。”
今天是六一,特别说这个话题。是想说,成年人的世界可以和孩子一样纯粹。他的每一个需要都是那么脱口而出,然后我们都觉得他们很可爱、很珍贵!
他们会说,
“妈妈我要抱!”
“妈妈我看到那只狗,我害怕!”
“妈妈我不喜欢那个叔叔,因为我觉得他看起来很凶!”
他们从不会说,
妈妈你不抱我就是不爱我!
都怪你没有让狗走开!
是那个叔叔把我吓哭的!
嗯,如果你足够重视和尊重那个人,请诚实表达感受,表达需要。这就是最好的礼仪。当然,有的关系,表达时需要做一定的修饰,但也可以非常具体地说出来,一定会有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