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好多历史类书籍,包括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汤恩比的历史研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虽然这些书过去都已经读过多遍,但是每次读完还是觉得收获很大。历史的车轮滚滚,转眼有文字记载的人类也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国之间的博弈也早已和过去不在一个平台。似乎所有的变化都昭示着现在与过去的大不同,未来会更不一样,历史好像已经越来越不具备参考价值。但是,无论科技发展也好,社会变革也罢,人性是不会变的,所以如果忽略形式的话,历史发生的故事在今天的各个角落都在重复,未来也一样。
好,那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到底是怎么基于人性来发展的。其实说到底,一切的基础就是人性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或者说比较心理)。安全感的体现是占有充分的生活资料,也就是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存在感的体现是在社会中的适应与抗争。先来看看国家的发展和演变,分久必和,和久必分,天下大事,皆是如此。当人类的增长超过大河流域的承载的时候,战争就开始了。再后来,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和矿产、石油,于是各类纷争而起,直到今天所演变的金融货币战争也好,网络间谍战争也罢,都是为了占有更多国家发展的优势资源。因为只有保持充分的竞争优势,安全感才能得到保证。安全感的动力引领了人类文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但是就算到了今天这样科技腾飞的时代,就算是美国这样无论军事还是科技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也同样缺乏安全感,所以世间纷争永远不会休止,因为这就是人性。
人性中安全感的缺乏同样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安全感和存在感又相互依存。正常人的一生,如果忽略时代背景,基本上20岁开始进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一样,为了占有更多资源,包括好工作和房子等等,也为了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也就是要比身边的人更成功,或者起码不差,我们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资源争夺战,古时候要考取功名,现在是好工作或者创业,在这期间结婚生子,拥有更富足的生活或者更好的社会名望。四十几岁之后,一部分活明白的人开始更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于是宗教也好,社会公益也罢,或者满世界去跑马拉松,我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心灵的感受,一晃就到了要安度晚年的年纪。当然,存在感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抗争,总有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存在,这些人或者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或者干脆蔑视这个社会,无论充当改朝换代的推动者,还是成为当时的奇人隐士,各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这样的人。也会有些在社会中存在感极其失落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的人变成了铤而走险的罪犯或者干脆堕落自杀。
那么个人和国家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哪?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国家在资源禀赋还不是很充足的时候,必须不断发展强大,于是政府会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奋斗精神。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有个形象的比喻叫鞭打慢牛,老师会告诉你谁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给你树一个榜样,然后不断鞭策你追赶,如果你有幸超过了这个榜样,放心吧,会有一个新的榜样马上出现,你还是要不断努力。等我们出了校门到了工作岗位和社会,这个循环还会继续。由于人性的存在感的需求,我们必须时时精进,让自己在学校和社会处于不输给别人的状态。而又由于人性中安全感的需求,我们很难从生活中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们的潜在意识担心一旦停下来,就会再也跟不上时代。当然,国家也会适时的提供更多的资源到民间,比如土地和某些本是国家垄断的行业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国家自然得到了大力发展,科技也好经济也罢,都不断进步,直到社会逐步进入富裕阶段。这时候,政府开始主动或被动的更多关注百姓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幸福与否成为社会的关键词。于是更多的福利政策出台,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假期和旅行,就比如西欧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长此以往,由于其它国家或者地区的奋斗式发展,此消彼长,再加上政府往往会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逐步将将更多垄断资源收归国有,高福利地区的财政慢慢会出现滑坡,到了政府不能承受的时候,就只能又向老百姓开刀了。于是,退休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增加,媒体开始更多的表彰努力工作的人,政府也不断告诉大家要有忧患意识,只有努力工作,提高社会生产率才能衣食无忧,然后再次将本已回收的部分垄断资源释放到民间。于是,人性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又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又回到了奋斗的时代。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区别只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宿命,周期长短也不尽相同,仅此而已。无论什么社会时期,都会有各种对社会不满的抱怨和呼声,其实看开了,这只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必然经历而已,那些不是这样的国家地区,或者已经经历过了这个阶段,或者将要经历,历史会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轮回,没有谁逃的过。当然,如果政府在历史盛衰的转换中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造成腐败大肆滋生或者民众生活困苦的时候,也难逃改朝换代的命运,这个也是轮回。
有一个很无奈的事实,就是我们终其一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的理解,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总结的相当完善了。去看看二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或者先秦诸子百家的各类经典,再或者,去读圣经或者佛教经典,你会发现你过去的感悟、现在的感悟,甚至未来的感悟,都已经在二千年前就被总结的淋漓精致了,有些初读感悟不深的,过几年再读好像忽然又明白了。后世的各类著作,就算是名扬天下的阳明心学,或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争鸣,其实也都不是新东西。至于当今社会的各类名家思想和名人著作,最多只能算是对先贤思想的总结和解读而已,一旦不小心还容易解读的偏颇,所以我的理论是读书一定要读经典。如果我们从小就能领悟这些道理并且用心遵从的话,应该会把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很有意义,只是事实是几乎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所有人,都是在物质和名望的轮回中挣扎到一定年纪以后,才慢慢明白这些古人早就总结过的人生道理,而期间无数历史典籍给我们的人生建议好像我们都不以为然,或者读到的时候也觉得很有道理,只是到了茫茫人海中就又随波逐流了。这就是人性,深深的人性。我们总是在一定年纪以后,才明白一辈子的功名利禄,终归抵不过简简单单的诗酒田园,早知如此,又何苦……
我们现在的各种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在历史中都能找到模版,我相信未来也一样。总结这些,是为了更好的看清社会,也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世间之事,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不同时代背景对我们有不同的要求,但我们自己要怎样度过一生,是只关乎自己的决定。我认为一定要修炼自己淡泊宁静而又热爱生活的心境,因为只有自己的心境才是决定自己人生的唯一根源,与外在社会物质条件和别人的影响关系都不大,这一点没有人生厉炼是无法深刻体会的,如果你现在体会还不深的话,说明厉炼不够,唯一的方法就是过几年再来领悟,也许就豁然开朗了。为此我们要安心享受人生遇到的所有人和事,不要被时代框架所羁绊,更不要被物质和名声所累,跟随自己的内心,过只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