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女儿返校取成绩的路上,她一路念叨“我肯定没考好”,焦虑的情绪像团乌云笼罩着她。一周前语文考试后对答案发现基础题出错,她便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这一周总时不时提起没有考好,充满了焦虑和担心。
可当她放学后兴奋地告诉我“四门全A”时,欣喜的声音与此前的焦虑形成强烈反差。虽然总分还有提升空间,但这个结果足以证明事情完全没有孩子想象的那么糟糕。
孩子总爱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这种“灾难化思维”往往会放大焦虑,遮蔽事实的真相。就像女儿考前预设自己“可能会考砸”,却忽略了平时的努力和知识储备。
回顾日常,类似场景屡见不鲜,作业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我肯定做不出来”;看到别的小朋友嘻嘻哈哈,便认定“她们在嘲笑我”。这种悲观的思维模式,如同给成长蒙上一层灰纱,让她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还未行动,就先自我设限。
改变并非易事。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也要引导她打破思维惯性。当孩子学会用积极视角看待问题,那些曾以为的“糟糕透顶”,或许会变成“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好”。
成绩终会成为过去,但思维模式却会伴随孩子一生。而家长则可以成为孩子打破悲观滤镜的引路人,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多一份“我值得”的底气,少一些“我不配”的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