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教导处组织一人一节优质课活动。不同年级组的老师交换听课、评分。
这两天,白天忙着听课、上课,晚上在家开始选课题。跟随进度,我选了刘章的《搭石》。
《搭石》是一篇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散文,围绕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场景,有很强的画面感。
读教材,读教参,读《主题学习教案设计》,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品读描写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乡亲们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重点: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难点:学习作者借物写人的方法。与拓展阅读的整合训练点:学习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发现美、表现美。
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带着一周的疲惫和朦胧的睡意,上了一节十分清浅的课。
直到走进教室,对教学流程中某些细节如何处理还没有想清楚,对课堂语言应该具有的精准和透彻也没有锤炼好。我跟前来听课的校长说:“我是闭门造车。”校长说:“怎么舒服怎么上吧!”
那就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跟着感觉走吧!
因为不喜欢支离破碎的分析,所以尽量将问题进行了整合。整个教学流程还算简洁、流畅,但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处理都不够扎实和通透。
有两次小组合作交流。第一次是在默读课文,画出写看的见的画面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的句子,写好批注后,先在小组内说说。因为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孩子找的不完整,有的孩子没有做批注。平时有些孩子不喜欢当众表达,至少在小组内交流还是有勇气和机会的。
第二次小组合作,在拓展阅读《那些美丽的瞬间》中,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发现全班同学都不知道怎么谈,临时安排小组内讨论,依然没有谁愿意站出来谈。我读了几遍那段话,发现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勉强说给孩子们听,也只不过是“一言堂”。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时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也未尝不可。这个想法和做法,可能前来听课的老师并不认可。因为听课只为评分,没有沟通交流,所以都无法得知彼此是怎样想的。
品读交流环节,学生们的体会准确到位,乡亲们的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老爱老等美德,这类交流的特点是没有争议,也没有不同的想法,似乎谈不上思维的碰撞。因为有老师们听课,自己还是比平时拘谨了些,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甚至有时连学生的回答都没听清楚,又怎能及时对学生的话语做出回应。
有几处遗憾。语言文字,无非就是品读感悟,由于担心拓展阅读时间不够用,安排精读课文《搭石》读的时间还是少了些。品“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一美的画面时,预设班里有几个孩子想象丰富,表达能力强,会描述得很好,而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引导又不够巧妙,想要的美感没有达成。总结“借物写人”的写法和“学习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这一学法时,老师语言的准确明晰非常重要,我的语言却比较模糊。
作业设计,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写一个小练笔:选取一件平凡的事物写写身边的美。看离下课还有一分钟,问学生打算写什么。活泼可爱的何柠泽说:“今天我发现校长捡了两三片树叶,可能想用来当书签。”这节课校长来听课,引起了她对校长的特别关注。平时最喜欢读历史书籍的王浩然站起来发表不同看法:“我认为校长是为了节约。”听课的老师们笑成一团。虽然这个小生成有点出乎意料,但细想,这两个孩子从他们的角度领悟了这节课的训练点——“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未料到我这节课的结语竟是——校长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个原本显得有点“画蛇添足”的一分钟,因为孩子的天真,成了一支有趣的小插曲。
一池小水清浅浅。文如其人,课也如其人吧。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准备的充分一些,遗憾才能少一些。没有想清楚,又如何上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