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不断会有人对我说:“你这么温柔更适合养女儿。”“小女孩你一定能把她打扮的很漂亮。”当然和很多妈妈一样,我也有一个柔软的“女儿梦”,可是我却觉得正是因为我养育了一个“异性”,让我有机会用他的眼睛来看世界,从他的角度来想问题,因为他我开始重新审视被固化了的男性形象并且思考人们习惯称赞的男性特质。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就是说,我们习以为常的女性“柔弱”的形象,是后天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那么同理,没有“天生的”女性,是否就没有“天生的”男性呢?我的儿子跟大多数孩子一样,伤心或不满足的时候都会通过哭来发泄。在世俗眼中,这是最不像男孩的行为。而我听到的关于父母鼓励哭泣的男孩最多的话还是:“我们是男子汉,所以不能哭。”“我们是男子汉,要坚强。”可是,到底什么才是“男子汉”呢?男子汉是否应该嚼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男孩子是否应该压抑自己的情绪?
后来,我看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演讲,她的演讲中从大脑结构剖析男女思维的差异。人的左右脑靠神经纤维束胼胝体连接,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要厚很多。左脑控制语言,右脑控制情绪,胼胝体就像连接左右脑的桥梁,桥梁越宽阔,那么左右脑之间连接速度也越快。所以当女性感受到情绪时,她可以通过向亲友倾诉来排解自己的情绪。可是男性的胼胝体比较少,所以有了情绪的男性普遍会生闷气。
(上面是男性的大脑,下面是女性的大脑,女性两个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明显比较多,男性脑半球内部的连路比较多。也说明女性能够一心多用,而男性不能。所以当小男孩专心做事情你喊他的时候,他不是假装没听见。他是真的没有听见,因为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可我觉得,除了天生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更多的可能还是社会赋予男性的“形象”。有实验表明,当人们被告知摇篮里躺着的是女婴,总会将其抱起来。而被告知是男婴,就会任其躺在那置之不理。而在学校里,如果一个女生向老师求助,老师往往会直接施以援手;而如果是男生,老师则会让其自己解决。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是强壮的,独当一面的,包容的,勇敢的……即使当一个小男孩流露出了一点点不符合这个形象的行为,大家也会对其谴责,并灌输种种男孩子应该坚强的理论,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男孩子们只能够封闭自己的情绪。
我并不认为男孩子不需要坚强,我认为男孩和女孩都需要坚强。但是坚强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情绪。《哈利·波特》就是一个小男孩成长为男子汉的故事,我觉得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非常好的寓言。有一个情节我总是反复玩味。魔法世界的人都不敢说出“伏地魔”的名字,只知道那是个“名字都不敢提的人”。连恐惧对象的名字都说不出来,怎么能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别提真正战胜“伏地魔”。所以,对于不善于表达的男孩,第一点是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情绪。
给情绪命名是情商教育的第一步。三岁的儿子经常会一边哭一边说:“我有点伤心。”“我有点难过。”第二步便是引导他说出伤心的原因,之后平静下来一起分析怎么样可以避免这种状况。整个过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其实并不顺利。因为孩子说着说着就会又大哭起来,哭泣是情绪的再次消化。此时我不介意给他一个抱起他,和女孩一样,男孩也需要爱,拥抱,亲密的关系。男孩子可以哭泣,可以软弱,其实就像他们都喜欢的回力车一样,有的时候想要前进,你得倒退一点点。
另一个人们喜欢强加在男孩身上的标签是“勇敢”。一群小姑娘刺溜刺溜都攀沿上了游乐设施,儿子一个人站在下面,周围大人都鼓励他:“你也去爬呀。”他大声说:“我害怕掉下来。”然后四周就爆发出了一阵笑声:“你是女孩子吗?”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我的儿子真有点没那么“男孩”。他性格谨慎,几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越大体现的越明显。更小时候我带他去游乐场钻悬挂在高空的网状隧道,他嗖嗖嗖就钻过去了,可是现在他的危险意识增加了,反而不乐意了。可是另一方面,对他擅长的事情,比如骑平衡车,他可以从高高的斜坡上双脚放开,唰的滑下来,我看的都触目惊心,路过的人都说胆大,但是当他们看到他胆小甚微的一面,又会说什么呢?
正是从儿子的身上,我开始思考勇气。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是大无畏的一往无前?还是明知危险却依然义无反顾?我希望他在决定之前有考量,在决定之后有恒心。
不过对我儿子这样的男孩可能家长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在很多大型商场门口都有蹦床,小朋友穿上特殊的设备,有两根绳子连在蹦床的两角,在上面可以蹦很高。儿子一两岁的时候根本不敢玩。最近我带他去了一次,临上场还是打了退堂鼓。我跟他爸爸两个又加油又鼓劲怎么都不行。我一向是比较尊重他的意愿,可这次我却一反常态。一则不想让他不尝试就放弃,二则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胆小甚微的人,所以太了解那种恐惧的心理,因为害怕而不敢尝试,越不敢尝试越害怕。(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票已经买了啊……)我把儿子拉到一边,对他说,我们今天就跳一下,跳完就回家。他终于答应,可能他觉得“跳一下”是可以接受的。就像跑一万步的远大目标总是看上去遥不可及,有人会“骗”自己跑一千步,跑完之后告诉自己再跑一千步……将看似艰难的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心理上就会容易接受很多。当然,他真正开始跳起来就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最后跳了20分钟才愿意回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不畏困难,所以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说:“不要害怕。”。可是我觉的害怕恰恰是勇敢的一部分,只有正视自己的害怕,才能战胜自己的害怕,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直面真实的自我,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