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2019-04-03】008-谈背诵(3)
今天(4月3日),在电脑里,找到了15年的一些古文背诵材料。正是那年有意识地关注了一些名篇,6月份开始启动,桃花源记,接着是出师表,再接着是劝学。印象最深的几篇是滕王阁序、过秦论、读孟尝君传。胡乱谈谈经验教训吧:
经验之一,感性入门,理性提升……
经验之二,长短相间,一张一弛……
经验之三,听读背结合,多听自然熟……
经验之四,有心结合,自然拓展……
背诵需要理解还是不用理解,这是个经常争论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从目标上看可以不用理解,从方法上看,如果能理解,那就更好!
简言之,不理解不影响背诵,如果能理解再背诵,那就更妙了。
首先,太难。
孩子小的时候,试图让他们理解,的确有点困难。当然,这时候可以选择,通俗浅显的儿歌让他来学习来背诵。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思路,儿歌和古文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显而易见,儿歌直观生动便于理解,但即使不理解,将古文当成和谐的音韵串来背诵,也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不深。
这里的深的意思,是指即使费了大力气让孩子理解,但这种理解的深度可能是表面的,可能说说教的,可能是他难以体察的。就说最简单的《静夜思》吧,幼儿园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了,但他理解的是字面的含义,对于故乡,可能只是一个词,而缺少词后面的深刻含义。与其此时花费大力气,效果还不好,则不如跳过意义,等待小树逐渐成长后,慢慢从已经烂熟于胸的音韵串中吸取养分吧。
有一篇文章,我一直推荐给好多人去看,那就是《立体的懂》,有兴趣的可以百度看看。
回到我的观点,如果是大孩子,他能理解,他也想了解,那就把任务交给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