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做仿真分析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工程师,也就是所谓的Product Engineer,但是我却能熟练使用很多仿真分析软件,这一点是与大多数产品工程师不一样的。
有很多专做产品设计的工程师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多卵鱼去学习那么多干嘛,还抢了人家仿真工程师的饭碗。
其实在我却不这样看,产品工程师学习一些基础的仿真分析软件,会做一些简单的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篇文章我就着重来谈谈我学习CAE分析的经历。
我以前在很多企业呆过,做过工艺员,也设计过产品,那时的确是没接触过仿真分析这一块内容的。设计工装夹具时基本上就是参考前人的经验,比如一个零件要用多厚的板来做,几乎都有类似前人的设计做参考,照着选就可以了。即使是在欧维姆那几年,设计了很多锚具,那也是锚具直径,锚孔数量的差异,也是被前人设计了很多遍的东西,所以自然是不需要再仿真去验证的。因此在来上通五之前,我的确也不懂仿真为何物。
来上通五之后,又是什么促使我非要把仿真分析软件给学会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来这边以后接触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记得第一个合作项目是与上海交大做的五菱荣光悬置系统的优化,这时候才知道了悬置系统的分析可以用MATLAB编程来完成,通过一些算法可以很快获取最优结果。
还有悬置支架的模态和动刚度也是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的,比如600hz,这些要求是要通过仿真或者测试来确认的。以前这部分是有让公司的cae工程师帮计算的,但完了只是给一个计算结果而已,我也不懂是怎么做出来的 。
这次产学研合作,除了和高校合作以外,还有供应商亚新科一起参与,该公司也有一仿真牛人,比较谈得来,就这样我也慢慢的把悬置的仿真给学了。当然这时只是会用hypermesh画画网格算个模态而已,MATLAB也是拿着高校给编好的程序改改参数运行一下罢了,只算是懂了些皮毛。
直到在2012年到2015年,我们又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上官老师完成了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才基本熟悉了悬置系统的大部分的分析内容,几乎学会了悬置仿真涉及到的大部分仿真软件。
这个项目包括了很多仿真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悬置系统仿真的方方面面,只要我能想得到的有必要做仿真分析的项目我都给上官的团队提了,而且还要求把方法都传授给我们,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就更有责任去学会使用更多的分析软件了。
adams多体分析,abaqus悬置胶合件非线性计算,模态动刚度应力分析,MATLAB结合isight做悬置系统优化,以及用adina做液压悬置的仿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学习和训练,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成cae工程师了。
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用在悬置系统仿真上面,但是这些仿真软件学会后,是可以很方便的应用在其他系统的,所以随着自己分管业务范围的扩大就又有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燃油系统,我用abaqus来做过邮箱耐压分析,疲劳分析以及干涉检查,附件驱动系统用来做皮带打滑分析,支架模态分析等,到了NVH研究所后,就更多机会去接触其他系统了,传动系统分析以及进排气系统分析通过更多的产学研项目由得以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
会做仿真以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写论文不愁了,因为在公司做设计会接触到无数的实际问题,但是问题解决了,你还得去找一下根本原因,除了去搬一大堆理论和公式来证明文章高大上之外,仿真基本都是不可少的,你见过哪篇上在EI或者核心上发表的文章没有仿真环节的呢?
记得不会做仿真时想写一篇论文时去求cae工程师给截几张图片的尴尬事。你和别人又不熟,人家又不知道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图片,得低三下四的去求别人,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的CAE部门为了防止别人写论文用他们的成果,在提供给其他区域的仿真报告上还加了大大的水印,让你根本无法使用,当年我对此诟病不已,但有啥办法。除了自己学习之外似乎并无他途。
以上这些就是促使我学习CAE仿真软件和仿真方法的原因,也正是有了这一基础,才有了我这些年来发表的几十篇论文,甚至还申请了两项仿真方法的专利,给我的感觉,如果不是要发EI和核心,给一些省级的收费刊物投稿就像喝水一样简单。只是那些刊物发得再多也没用,因此类似的那些随意写出来的文章都拿来帮助同事和朋友去了。倒也帮助了不少同事评上工程师以及高级工程师的。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我还是觉得产品工程师也最好能够懂一点仿真,它将让你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