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1:“我的影迷想看我的时候,他们会去看我的电影”。——阿米尔汗回绝英国杜莎蜡像馆邀请为他制作蜡像时这么说。
Point2:阿米尔汗越是成名,越对制片、拍片更为严谨,在成天轧片拍戏的印度大明星里却坚持一次只拍1部片、一年只拍1-2部片。
他是德才色三者兼备的宝莱坞影帝,以上便是一个影迷喜欢阿米尔·汗的足够理由。
怎么都不敢相信拍“三傻”的时候阿米尔·汗45岁了!我想很多初识他的人都会用年轻这个词来评价他。1.68的小个子身体里拥有大能量,常年的健身让他看起来简直是行走中的荷尔蒙。目光炯炯,自带捍卫大印度帝国的气质,他是位严格要求自己的演员,更是个捍卫民族尊严、传承印度文化的英雄。
阿米尔汗的片子很少却很出彩。除了印度歌舞的大量穿插是我们国人没办法接受的部分外,他选择出演的片子都很挑剔。《三傻大闹宝莱坞》呈现了同窗之间的欢乐和鬼马;《地球上的星星》展示了大人与孩子间的大爱和鼓励;《巴萨提的颜色》带着浓浓的宗教信仰和捍卫;而《未知死亡》的魔幻和跳跃又将爱情诠释到了另一层高度和感悟。他低调却不张扬的情操让我感动,在印度国度里,能有这么一位誓死捍卫国体的影帝,我想,印度还可以将好片子传承一百年。
我是从傅真的《泛若不系之舟》开始在脑海里搭构对印度的想象的。脏乱差的印度在她的心里如此圣洁,圣洁到连我自己都不再畏惧野蛮和无知,好想去朝拜心中骤然高大的果阿、喀拉拉、加尔各答...其实印度不差,只是我们的偏见太深。它的历史文化境况跟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比印度高得多。自古以来,印度次大陆上存在多个独立的王国,每个王国因为地缘差异,发展出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了如今的印度各邦。然后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国内的差异性因南北而定,因邦而定,因宗教而定,因文化而定(由古代种姓演变而来),非常的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就是说,以偏概全的方法在印度最不适用。
恩格斯曾说:“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 其实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
是一种受伤时候的寄托?
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善美?
或者是只注重形式的过场?
还是用心的去感受,虔诚的去祈祷?
是初衷,还是目的,
是托付还是信仰?
我们都忘了向自己的内心询问,而我们失去的真正这些民族最需要执着的东西。但作为“印度良心”的阿米尔汗做到了,他从始至终都在为改变印度现状呐喊。愿他可获得神的关照,为捍卫印度而坚持不懈、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