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清晨,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在“每转发一次此文有机构就会捐出一元钱”的创意慈善号召下,整个朋友圈已经被这个不幸女孩的纯真笑容占领了。然而,舆论迅速开始“扒皮”,舆情果不其然地反转了。顿时流言四起,抨击、指责、谩骂声一片。
短短几小时间,公众就经历了由同情转发到揭露真相再到悲愤宣泄的全过程。这一天,网民们先后出演了热心捐助者、正义的曝光者、追根究底的侦探家、深刻反思的评论员,多重角色、多重身份,大戏连连、高潮迭起。
献爱心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种虚拟的网络爱心恰恰是一种社会的麻醉剂,许多人接受了“围观就是力量”的暗示,认为转发一条微博就是尽到自己的力气了,这种虚拟参与感背后所透露的满足感,是一种通过别人而获得的自我满足。这样的媒介参与有可能使得人们回避现实中真切的社会矛盾,转而通过一道屏幕的点赞转发,实现自己的“虚拟”爱心。
正是“你转发,我捐款”这份举手之劳,引燃了朋友圈,顾不上思考,我们都被挟裹进“转一下又没什么错”的洪流中。因为这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朋友圈今天满屏都是慈善家,满屏都是评论员,都是道德家。
善心不应该被质疑,奇怪的是,与互联网上人人转发献爱心的慷慨形成对照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丛林化与冷漠冰冷。对照人人转发献爱心的朋友圈盛况,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善意与热心,似乎都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们抽空榨干了。社会可能堕入一种糟糕的状态,那就是回避现实中真切的社会矛盾,转而通过一道屏幕,实现自己的“虚拟”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