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美国老牌杂志《Playboy》宣布不再刊登它赖以起家的女性裸照(精准一点说,是不露三点的照片),当时引起杂志圈内一片哗然。
哗然的原因,倒不是完全针对露不露点(其实以今天的整个媒体环境来说,无论露点程度或文字内容,Playboy的尺度已经算是相对保守了),而是这样一本还有上百万份发行量的杂志,会在这个纸本杂志大萧条的时候,愿意/敢于/不得不挖自己的根、革自己的命。
当时我也写了〈什么?Playboy不放裸照了?〉(没有露点照片)这篇分析文章,讲它的策略和可能的结果;但后来也就没有怎么再追这条消息了,因为:
- 我这两年没去美国所以买不到(不太重要);
- 有其他更好的资讯来源(普通重要);
- 我已经不算是它的目标族群(TA;非常重要)。
Playboy的TA在哪里?
说到第三点,除了居住地域的因素之外,照讲“20–60岁男性、经常阅读、略有购买力”的这个族群,我应该算是身在其中的,但即使我住在美国,也可能不会长期订阅这份杂志。
因为,对于Playboy有忠诚度的主力TA,是二次大战之后出生的婴儿潮世代,都已经比我至少大上十岁;他们:
- 可能对网络比较不熟;
- 可能现在对于Playboy的兴趣也没那么大;
- 他们对Playboy的认同感,可能也因为年龄和身分的改变(例如当了爷爷)而转移到了其他刊物上。
而对于我这个世代的人而言,Playboy是“小时候只能偷看,大一点的时候因为它不够劲而看别本,现在的话看网络就好”的东西,就更不用说比我年轻的朋友们了。
或者讲得严重一点,要看没露点的裸女照,免费的Victoria’s Secret目录也是很不错的。
(岔题一下: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Victoria’s Secret去年已经停止发行纸本目录;主要是因为发行成本是1亿5,000万美金,而2015年目录所带来的5亿2,500美金业绩多半来自泳装,但该品牌目前已经终止了泳装产品线。)
也就是说,Playboy这两年做的这些改变,无论技术上是否有效,可能都没有传达到它想去影响的主力读者族群。
之所以要再谈一次这个,是因为今天的新闻:“Playboy的裸照回来了”。根据报导的内容,所谓裸照回来了,基本上指的是“开放露两点”。主要的原因是:
The decision to eliminate nudity in the magazine was originally a plot to make it easier to sell more magazines in stores, but subscription sales plummeted as a result.
原本去除裸照的理由,是希望可以在店头卖更多杂志,但结果订阅量却狂掉。
根据这篇报导,Playboy在去除裸照之后,店头销售(占很小部分)确实成长了28%,但订阅数(占绝大部分)却掉了23%。
年轻世代反转决策
所以,目前掌权的Cooper Hefner(创办人Hugh Hefner的25岁儿子)推翻了前任执行长Scott Flanders的“不裸”决策,打算让之后的杂志可以露两点。
上面讲了这么多,我自己主要的目的是不把这件事情归在露点与否、或是“反正大家就是爱看裸照”这么简单的结论;重点是这整件事情上(也就是“杂志决策与TA族群的回应”)的关联性。
这个关联性,也就是所谓的“relevance”;如果企业做了再多努力,却没有打到目标族群,那就是“irrelevant”(无关、脱节),小则浪费时间金钱、大则危害身家性命。
所以,这位25岁(在这里年纪是世代重点)仁兄在访谈中提到:
Millennials and Gen-Y didn’t view nudity as the issue..., The issue was the way in which nudity and the girls were portrayed.
对于二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世代来说,裸不裸体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裸体的表现形式。
同时他也自清,其实他一开始就反对前执行长的“非裸”政策。
在最近的一则Twitter上,他说:
我承认Playboy呈现裸体的方式已经过时,但把裸照全部拿掉是一个错误;裸照之所以不是问题,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今天我们要重新认知自己的地位、回复我们的形象。
我同意上面这段话,但我同时也觉得这一点也不是问题,而是Playboy这个品牌和现在的阅读媒介、内容走向、表现形式主流都已经脱节,在这些地方纠结并无助于改变这个品牌已经老化、主力读者也已经老化的这个事实。
或者换句话说,对于它所希望触及的年轻世代(或者直白一点说,“对不管多裸的照都有需求”的年轻世代),Playboy已经是一个“irrelevant”的脱节媒体,这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重点不是尺度,而是品牌
所以,或许重新宣告“回裸”可以重新博取一些最近的讨论,也可以赢回一些订户(但在店头卖可能又得包上塑胶袋),但对于整个广义的阅读环境来说,这些都还重要吗?其实我不认为。
至于该怎么办,我在前篇文章的后半段其实已经提过建议;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目前还有的基础,重建整个品牌形象,让它与现在的年轻目标族群再次接轨,并且思考未来当这个族群也“毕业”之后的长治久安之道。
许多杂志都有不同世代读者“毕业”的问题──过了某个年纪、或是社会身分改变之后,就很少再阅读某些特定类型的刊物。有些相对不严重,像是军事、电脑、或是针对特定年龄层设计的女性杂志等等;但也可能因为新读者来源补充不及、或是环境的改变,而落得停刊的命运。
而像是Playboy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甚至成为时代符码的杂志,反而更容易因为世代交替而失去几乎整个读者群,而且不会再回头。
相对于Penthouse、Hustler这类直接暴露底线的刊物(但相信最近状况也不怎么好),Playboy其实是很尴尬的;又想靠视觉感官吸引读者,又想要保持一定的内容格调,很容易两面不讨好。
所以,品牌的重建和新读者族群的接轨,应该是它最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Cooper Hefner说得没错,Playboy必须找回自己的身分和定位,而重新变得“relevant”则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