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曹雪芹是一个伟大又不朽的作家,他的巨著《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水平。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部作品不仅家喻户晓、流芳后世,而且从清朝起就引出了一个新的学问--“红学”,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楼梦》全本约96万字,而“红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纷然勃发,文字规模恐怕要以96万字的N次方来计算,这一势头到现今还在增长。相信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永远也想不到他和他的作品会引来如此广泛的关注。这也是在历史上一个作家极少能达到的程度。什么叫“不朽”?这就是。
那么,曹雪芹活了多大岁数,他生于哪年,卒于哪年,《红楼梦》完成于何时?他的父母是谁,妻子叫什么,有后人吗?曹雪芹一生有些什么活动?对于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论或者说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因为曹雪芹的在世时潦倒落魄,寂寂无名,又是罪人之后,所以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正史里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散见于野史笔记中的资料也少得可怜。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支离破碎的史料去考证、拼合、推断、猜想,再给予佐证,从而勾勒出他一生的行迹和大体轮廓。这是开篇需要说明的一个大前提。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传》《红楼梦新证》、红学专家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樊志武的《曹雪芹传》等书籍与其他公开资料,整理介绍曹雪芹一生的故事如下:
一、曹雪芹的家世
曹雪芹的祖先,是辅助赵匡胤打下北宋江山的开国名将曹彬,谥号武惠。远祖叫曹俊,祖籍河北丰润,后来迁至今天的辽阳铁岭一带定居。明朝初年,曹俊当了沈阳中卫指挥使,作了驻守边疆的武官,家人也跟着他迁居到沈阳。这个职位可以世袭,所以在此后的200多年里,曹家的后辈子孙都继承了这一职位。
到明朝末年,担任沈阳中卫指挥使的人叫曹锡远(曹雪芹的五世祖),本名曹宝,字世选。“世选”出自《尚书·盘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你们的先祖世代对国家有功劳,我不会隐瞒你们家的善行)。“锡远”可能来自于“世选”的音变。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自称汗王,公开起兵反明,1621年八旗兵攻占了沈阳、辽阳一带。曹锡远和他的儿子曹振彦被俘,投降了清军,曹家身为明朝驻守边疆的武官历史也就此结束。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地区后,对当地汉人采取了“不论贫富,均皆诛戮”的屠城政策,而曹锡远父子能够保住性命,足见他们的才能不同凡响。父子二人归顺后,归在了九王爷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统辖的正白旗下,成了满洲包衣。
“包衣”是满语音译,直译就是“家里的、奴仆、家下的、家奴”。也就是说,曹家当了满洲贵族的奴才,入了旗籍。除非主子同意出旗立户,否则子孙世代为奴的身份不能改变。可见曹家归降后,最早是做了多尔衮王府的家奴。
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雍正皇帝收为“上三旗”,由雍正亲自统率,成为皇帝的亲兵。相应地,曹家也从王府的奴才变成了内务府的奴才(皇帝的家奴)。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一个机构,专门料理皇帝个人及宫廷内部事务,还把持着盐政、丝织、矿业、山泽釆捕、分管税政、收受贡品等。
什么是“上三旗”?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又是什么样的呢?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管理体系,所有满族成员都被编入了旗内管理。他们既是民又是兵,平时居守耕种为民,遇战事则出征为兵,参战的军械和粮草都要自备。这和唐代的府兵制是一个原理,既能节省国家的军费开支,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八旗制的管理形式分了三级:(1)最基层的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下辖300人,其长官叫“牛录章京”(汉译为“佐领”)。(2)中间一级是“甲喇”。五个牛录为一“甲喇”,其长官叫“甲喇章京”(汉译为“参领”),管理着1500人。(3)最高一级是“固山”。五个甲喇为一“固山”(汉译为“旗”),其长官叫“固山额真”(汉译为“旗主”或“都统”),一个旗管理着7500人。
“牛录”是八旗制的基础,也是满族人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前身是女真人,他们以渔猎为业,每年一到采捕季节,便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组织大家进行集体狩猎。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每个牛录设一名总领叫“牛录额真”。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就称为牛录制。“牛录”的本意是“箭”,“额真(厄真或额巾)”的意思是“主”,合起来就是“箭主”,相当于狩猎小组的组长,后来“牛录额真”成为一个官职。
清军入关以前,正黄旗和镶黄旗(黄色为皇家独有)由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亲自统领,它们都是皇帝的亲兵,所以称为“内二旗”。正白旗的旗主是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皇帝就把正白旗收为己有,加上原来的两个黄旗,就变成了“内三旗”。他们都归皇上直接统领,所以也叫“上三旗”(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其余的叫下五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由诸王、贝勒、贝子等统领。可见,上三旗的地位是高于下五旗的。这就是满洲八旗的创建和形成过程。
后世也把满族人称为“旗人”,把满族贵族子弟称为“八旗子弟”,把满族妇女的服装打扮叫作“旗装”。
后来,在满洲八旗之外,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管理制度与满洲八旗相同。也就是说,清政府一共建有满、蒙、汉(投降的汉军)24个旗。由此,“旗”也作为行政单位在内蒙古地区延用至今,比如扎鲁特旗、乌拉特前旗、土默特左旗等,如今“旗”的级别已大大降低,只相当于县。
据史载,清军入关前,八旗制已经基本建立,当时设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不一定满员),总计约12万人。
何为八旗包衣?就是在八旗制度下专门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世袭奴仆群体。包衣主要来自几类人:欠债的贫民卖身为奴、俘虏为奴、犯人之后为奴、包衣的后人世代为奴。他们的地位很低,平时从事差役、家务、护卫、随侍等,遇战争就跟随主子冲锋陷阵。
雍正皇帝把正白旗收为己有后,曹锡远一家就由多尔衮王府的家奴,划归为内务府的家奴(皇帝的家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曹家就有了和皇帝接近的机会,也为曹家后来的崛起创建了条件。
曹振彦归顺后,跟随多尔衮四处征战,很快成为一名得力战将,后来升任“旗鼓牛录章京”(旗鼓牛录的长官,从四品)。有人说,曹振彦此前还担任过红衣火炮队的教官(技术专家),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是因一石碑有“敖官”(满族人名)而误认为“教官”之职导致。
在继续介绍曹雪芹的家世之前,我们还需要补充说说清初几代皇帝的更替顺序:努尔哈赤(清太祖)-皇太极(清太宗)-顺治帝(清世祖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
其中,(1)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实际奠基人,他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改女真为满族,创立了八旗制度。(2)皇太极是后金的第二代汗王,改国号为清,在位18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应吴三桂的邀请入关,协助平定李自成的明末农民起义,双方决战于山海关内,获胜后,清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顺治6岁登基,由多尔衮摄政。(3)顺治是清朝在北京登基的第一位皇帝,标志着清朝入主中原,全国政权的建立。顺治24岁病逝后,康熙继位。(4)康熙执政长达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功绩非凡,创出清朝的盛世局面。(5)雍正是清朝的第5位皇帝,入关后的第3位皇帝,在位13年。(6)乾隆是清朝的第6位皇帝,在位共60年,又创出乾隆盛世。据考证,《红楼梦》涉及的主要是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
曹振彦归顺后,跟着主子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先后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代主子,为清王朝的开国定鼎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从龙勋旧”,清军入主中原后,曹振彦也由武官转为了文官。
他因跟随多尔衮平定山西大同总兵姜镶叛乱有功,先是做了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后又改为大同府知府,成为清政府的中层文官。到顺治十二年(1655),又升为两浙都转运司盐法道、盐运使等,主要掌管两浙盐场的生产、税收、盐价、水陆运输等事务。晚年,官至光禄大夫三品郎中加四级,约在顺治末年去世。他死后,被追赠为资政大夫。
就这样,在曹振彦这一代,曹家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由当初的一个降臣、位卑身贱的家奴,依靠军功积累,成长为清廷的三品高级文官。
如果说这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真正拉开曹氏家族崛起大幕,让曹家赫赫扬扬,三代人垄断江宁织造肥缺60余年的是他的长子曹玺(曹雪芹的曾祖父)。
曹振彦有两个儿子,长子曹尔玉(曹玺)、次子曹尔正(曹鼎)。其中,长子曹玺最有出息,他的原名叫曹尔玉,字完璧(取“完璧归赵”之典),因为康熙喜欢把“尔玉”连写成“玺”(帝王之印),后来他便改名曹玺,曹尔正也跟着哥哥改为单字“鼎”(国之宰辅)。
曹玺不仅是曹家的第一代江宁织造,还娶了一个给康熙当过保姆、康熙皇帝亲切地呼之为“吾家老人”的贤能妻子。由此,曹家开启了沐天泽、受圣宠、渐渐扶摇直上之路。
二、第一代江宁织造:曹玺(约1619-1684)
1621年,曹锡远和曹振彦父子二人被俘,投降了清军,当时曹玺年仅3岁,在襁褓中就沦为了满洲的“包衣阿哈(家庭奴隶)”。
曹玺年少时,好学深沉,英武有大志。15-16岁时被选为顺治皇帝的侍卫。顺治五年(1648年),因平定山西姜镶叛乱有功,升为内廷二等侍卫,后来受康熙委派,43岁时(1663年,康熙二年)出任江宁织造(正五品的中级官员),家人也跟着他由北京迁到了富庶的南京定居。
这一委任意义非凡,奠定了曹家日后飞黄腾达的基础。因为织造在当时是一个掌管大量钱财的著名肥缺,主要负责采办宫廷和官用的绸缎布匹,属于人人驱之若鹜、求之不得的美差。
曹玺上任后,忠心耿耿、勤俭尽责、办事利索,很快就把江宁织造多年来的积弊横扫一清,管理的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康熙大悦,赐给曹玺蟒服一袭,“敬慎”匾额一幅,授光禄大夫,加封正一品官衔,这是曹家人做得最高的官位。曹玺的妻子孙氏则被封为一品夫人。
从此,曹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大转变。曹玺在织造任上一干就是21年,直到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病逝,享年66岁。
曹玺去世后,康熙做了三件事:第一、特派内大臣赴南京吊丧。数月后,借第一次南巡之机,康熙皇帝又亲自到织造府慰问曹玺的遗孀孙氏。第二、追赠曹玺为工部尚书(国家工程建设部的一把手),入祀江南名宦祠(江南有德官员的祠堂)。第三、让曹玺的儿子曹寅继承父位,继续当江宁织造。江宁织造原本是三年一换,但康熙打破惯例,直接给了曹玺的儿子。此后,这个职位就被曹家包揽垄断了三代四人60多年,成了一个世袭的职位。
康熙为什么如此宠爱曹家?除了因为曹玺的祖辈当年有“从龙入关”的军功,他本人又非常有才干,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曹玺的妻子当过康熙的保姆。
清朝有一个惯例,皇子、公主出生后,不是由母亲亲自抚养长大,而是交给保姆来专门抚育和教导。曹玺的妻子孙氏(1632-1706)作为内务府包衣,20多岁有幸被选中,当了康熙的保姆之一。从此,曹家与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孙氏生性温柔,贤淑可亲,颇有气质,将小皇子视如己出,精心养育他长大。二人朝夕相处,建立了母子般的深厚感情。而促进这种感情进一步升温升级的,是一场天花流行病。
康熙7岁时,京城流行起天花。天花是当时无法医治的传染病,尤其是满族人在进入中原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天花,未能形成免疫力。许多人入主中原后,染上天花而亡。比如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弟弟多铎,都是死于天花。顺治膝下有4位皇子和5位公主也都被天花夺去了性命。为此,在宫廷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康熙被送出宫,送到了福佑寺隔离,俗称“避痘”,但也没有躲过去。
面对可怕的疫灾,躲避唯恐不及,而孙氏不顾个人安危,不分昼夜,精心护理小皇子,最后让他逃过这场大劫,没有丧命,只是脸上留下些麻子点。据说顺治皇帝在大年初二得了天花,初七半夜崩于养心殿,死时年仅24岁。临终前,要在两个儿子里选择继位人,一个是9岁的福全,另一个就是8岁的康熙(玄烨),最终康熙继承了大统,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辅政。福全因未出天花,没有形成免疫力而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康熙的童年很不幸,8岁时父亲顺治去世,9岁时母亲佟佳氏也死于天花。两年内父母双亡,孙氏更是成了与康熙相儒以沫,陪伴他度过孤苦多灾岁月,给予他温暖怀抱的至亲之人。对这份恩情,康熙终生没有忘记。
孙氏在抚育小康熙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孩子曹寅(比康熙小4岁)带在身边。就这样,曹寅和康熙成了一起玩大、一起学习、一起长大的“发小”。后来,康熙当了皇帝,就请曹寅做了他的贴身侍卫,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由于有这层特殊的关系,曹家也越来越天沐恩泽。
曹玺对家族的贡献,并不亚于他的父亲曹振彦。到曹玺这一代,曹家实现了第二次华丽转身,完成了从军功之家到诗书之族的过渡。
当时的官员兼学者冯景在《解春集文钞》里记载:“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bì,御驾)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
这段话是说,康熙在第三次南巡期间,于1699年4月(己卯夏四月)来到南京,就是住在曹家的。在康熙眼里,曹家不但是自己亲信的臣子,还是累世几代忠于皇室的亲臣。康熙一见到68岁的孙氏,马上面露喜色。孙氏在家人的搀扶下要下跪行礼,康熙马上命人拦住。他拉着孙氏的手,毫不避讳地说:“这是我家老人啊!”试想,当朝皇帝把一个家奴称为“我家老人”,这该是多么的真诚又大胆!康熙当即给孙氏赏了厚礼,问寒问暖。当时,正值庭院里萱草花开的繁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萱草代指母亲,于是康熙又御书了“萱瑞堂”三字匾额送给曹家。
这件事被影射在《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第一次来到大观园,看到的“荣禧堂”匾额,就是暗指康熙御赐的“萱瑞堂”匾额。
可以说,在《红楼梦》里,贾代善的人物原型就是曹玺(曹雪芹的高祖父),贾代善的妻子是贾母,贾母的人物原型就是曹玺的妻子孙氏。孙氏可谓是奠定了曹家后来能够飞黄腾达的一代始母,所以在小说里把这位夫人称为“老祖宗”,这三个字用的多么恰当传神啊!
曹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曹寅,次子曹宣,女儿嫁给了傅鼐。傅鼐,姓富察氏,在雍正一朝,他担任过侍卫、汉军镶黄旗副都统、兵部右侍郎、盛京户部侍郎。乾隆朝时期,做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嘉庆年间,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堪称三朝元老。后面我们还会介绍。
曹玺去世后,长子曹寅接了父亲的班,继续担任江宁织造。在长达20多年的织造生涯里,曹寅是一个把曹家的繁华和名望推上顶峰的大人物。他死后,曹家便由高点衰落。曹雪芹就是因为经历了这场巨变,感而愤作《红楼梦》的。
三、第二代江宁织造:曹寅(1658-1712)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曹寅的成长轨迹与仕途、生意、子女,还有他在文化上的贡献。
1、成长与仕途
曹寅,字子清、幼清,一字楝亭,号荔轩、雪樵、柳山聱(áo)叟、西堂扫花行者、棉花道人。
他从小是一个神童,6岁时得名士周亮工教诲,7岁能辨四声,10多岁时就在诗词、经艺上显出过人才华。因为他的妈妈孙氏做了康熙的保姆,所以曹寅从小是跟着康熙一起玩大长大的,13-14岁时做了康熙的伴读,15-16岁时又成了御前侍卫,入则执戟螭(chī,无角之龙)头,出则彯缨豹尾。他博学多才而又仪姿英绝,风度翩翩,深得康熙赏识。
27岁时,曹寅被提拔为銮仪卫治仪正(御前二等侍卫)。28岁开始入内务府当职,做了慎行司郎中,29岁升为会计司郎中,31岁时又转任广储司郎中,兼正白旗第三旗鼓佐领,成为康熙依赖的红人。康熙皇帝完全没有拿他当下人看待,两人名义上是君臣,感情却犹如兄弟一般。
銮仪卫,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慎行司郎中,掌管内务府的诉讼事务,负责对犯罪的太监和宫女定罪;会计司郎中,掌管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广储司郎中,管的又是什么呢?皇帝和宫廷的贵重财物(银库、皮库、瓷库,或缎库、茶库等),而佐领则是上三旗(皇帝亲兵)的旗鼓头头。曹寅年纪轻轻却能担任这么关健的职务,显然是康熙特加关照的结果。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33岁的曹寅出任苏州织造,35岁改为江宁织造,同时又兼任苏州织造。当时江南有三大织造,除了扬州织造外,曹寅一个人就管了江宁和苏州两大织造,可谓一肩挑两担,重任在身。从36岁起专任江宁织造,直到55岁病逝。
空出的苏州织造一职,由他的大舅哥李煦接替,李煦一干就是30年。李煦的母亲文氏,跟曹寅的母亲一样,都做过康熙的保姆。所以,李煦也是康熙年少时的好友,长大后的心腹近臣,曹家当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而李家当了30年的苏州织造。不但如此,曹寅还娶了李煦的妹妹李氏为妻(曹雪芹的奶奶),两家是姻亲(由婚姻而结为亲戚),即曹寅是李煦的妹夫。
此外,扬州织造一直由孙文成把持,据说孙文成是曹寅之妻孙氏的一个娘家侄子,由曹寅推荐上任。这样看来,江南三大织造,均入了曹家、李家、孙家组成的千丝万缕的亲戚网中。正如《红楼梦》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
曹寅48岁时,又兼任了另外一个大肥缺-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使,负责盐政、船运事务的巡察官,权力很大。49岁时,因接驾有功,又兼了通政使。通政使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它是通政使司的一把手(九卿之一),负责呈转、封驳内外奏章,引见四方臣民及入递奏事,确保信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皇帝;报告地方的水旱灾害和民间疾苦等,凡揭露臣僚奸恶的章奏,当事人都会得到应有的惩处;遇大政、大狱,可参预九卿会议,推荐文武官员。这就是曹寅官运亨通、身兼数职、仕途腾达的集中体现。
在曹寅这一代,曹家的地位和名望走上了巅峰,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并持续荫及后人。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颙(yóng)、嗣子曹頫(fǔ)又连任了织造37年。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曹寅不仅是康熙手下的一位心腹重臣,还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商人,能洞察形势,积极扩大织造业务规模,使江宁织造成了朝廷的财源宝库。他的大舅哥李煦也是行事老练,管理着苏州织造。两地联手,共同扶助,获得了康熙更高的信任。
康熙一生曾6次南巡,第一次是在1684年,最后一次是在1707年,其中有4次由曹寅接驾,而这4次全住在了曹家。圣眷之隆,令人咋舌。他的工作范围不仅远远超过了职务规定,而且受到的信任与器重也超出了地方督抚。在《红楼梦》里,元妃省亲对应的故事底本应该就源于曹家的4次接驾。小说第十六回,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有研究者认为,“甄家”代指李煦家族。按红学家胡适的观点,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小说里无论是“甄家”(真家)还是“贾家”(假家),其实指的都是曹家。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来到南京的兴善寺,见寺内树影婆娑,精致清幽,御笔题额“香林寺”。曹寅随后买下此寺,扩建更名为香林寺,又施舍了400多亩香火田,成为南京城的三大名寺之一。这件事影射在《红楼梦》第十五回里,《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原文:“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铁槛寺的原型就是南京香林寺,曹家是最大的施主,所以它也是曹家当年的家庙。
康熙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伤寒腿病又犯了,疼痛难忍。曹寅献了一贴膏药,马上见效。康熙大喜,将此药赐名为“金风灸骨贴”,还大肆奖励了曹寅,后来又作诗赞曰:“金风满户谓秋寒,玉露一庭染远山。思及当日灸石事,犹有芳香绕指端。”
在织造事务之外,曹寅还兼着一项非常特殊的秘密使命,就是了解掌握江南官僚的动向与汉族名士对满清政府的言论。因为清朝初年,汉人对“异族入侵中原”颇为不满,各地常有反清复明的呼声和叛乱出现。曹寅一旦发现苗头或者可疑之处,甚至包括日常的天气、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都会一一密报给康熙,然后加以预防、笼络和引导。说的好听点,他做的是民族统战工作。直白点说,就相当于朝廷的一个耳目、触角、秘探、特派员、政治代理人,在江南一带的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是个不折不扣的要职。当时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直接给皇帝进呈奏折。而曹寅虽身居品级不高的五品织造,呈送的奏折却比那些二三品的封疆大吏还要多,至死都没有间断过。
进折是一种特权,不论职位高低,只有皇帝信得过的人,才能受到如此信赖。而随时可以进密折,那就更加凤毛麟角了,这种人若不是心腹又是什么呢?一言以敝之,曹寅和康熙的亲密关系非同一般。
有意思的是,康熙皇帝每次批阅曹寅的奏折时,还会童心大发,先批示“知道了”,然后在奏折的右上角画一朵小红花。与其说他对曹寅很满意,不如说这是两个“发小”之间的小秘密,虽他们早已不是曾经的少年,却心心相印、你知我知、童心不减。
2、生意
1701年(康熙四十年)前后,曹寅注意到贩铜是个好买卖,于是拟了一份奏折,说他也想参与,这样可以给内务府创收。但贩铜没有大笔资金干不了,想从内务府借10万两银子。
康熙立即准奏。很快,内务府的好几个世家也闻到这里面的肉味,都来抢食,争相压价竞争,曹寅的生意亏了本。于是他又找了一个借口,上奏说自己不想干了。康熙呢?好,行,不想干就不干。当即准奏,但对亏损的本钱连问都没问。一个官僚可以混到这种地步,拿皇帝的钱做生意,赔了也不追究,这不是真正的“皇商”,又是什么呢?
从曹家的发迹史看,他们经过曹振彦、曹玺、曹寅这三代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就把曹家从明末清初一个俘虏降臣、任人摆布的家奴这样的身份,升级并跨跃到地位显赫的江南大族。无疑,曹寅(曹雪芹的爷爷)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曹寅和康熙的特殊君臣关系,就难有曹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兴盛繁荣,这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3、子女
曹寅有两个女儿,长女被康熙赐了一个满族姓“曹佳氏”,于1706年指给了平郡王纳尔苏为福晋(妃子),是《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原型。她和纳尔苏生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就是定边大将军爱新觉罗·福彭(曹雪芹的姑表哥)。曹寅的次女于1709年远嫁给了蒙古王子为妃,是小说里贾探春的人物原型。从辈分上讲,这两个女子都是曹雪芹的姑姑,曹家俨然进入了八旗满蒙权贵的核心圈。
儿子曹颙,接了父亲的班,成为第三代江宁织造,后面我们还会详细介绍。
4、文化贡献
曹寅不仅是一个能臣、精明的皇商,还是一个文学家、诗人、词人、戏曲作家、出版家、藏书家,学富五车,文武双全,能书善文,懂韵律,爱写剧本,喜刊刻,又好读书和藏书,自称有“聚书之癖”。
当初,他的父亲曹玺在织造署的西花园里种有数株楝树(又名苦楝),建一小亭,雅名“楝亭”。后来,曹寅就把这里作为藏书赏画之处,还给自己取字为“楝亭”,他的书集也都以“楝亭”冠名。西花园里有一座建筑,叫做“西堂”,是曹寅建造的,所以他又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叫“西堂扫花行者”。
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初期,人心未服,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的知识分子中间,“反满复明”的意识很浓厚。曹寅做织造期间,就有意无意地为清政府做起了统战工作。据统计,与曹寅有诗文交往者约200人,几乎当时全国有名的学者、诗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名士都与他有亲密的交往。可考的好友有纳兰性德、洪昇、朱彝尊等。
纳兰性德,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清代著名的大词人,满州正黄旗人,比曹寅大3岁。纳兰性德年少时,和曹寅在北京结为知交,二人还一同当过康熙的侍卫。曹寅到江南当织造期间,二人仍常有诗词吟咏。曹寅的诗词集有《楝亭诗钞》八卷、《诗钞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等。
曹寅还是一位戏曲作家,创作了传奇剧《表忠记》、杂剧《北红拂记》《续琵琶》《太平乐事》等。《太平乐事》出版时,就是请大戏剧家洪昇作的题记。
洪昇(1645-1704),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戏曲家、诗人、曲中巨擘,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他生于世宦之家,参加了20年科举也没有考上,一气之下,开始专心创作戏剧,用10年时间写出《长生殿》,问世当年便轰动全国。第2年,因为在孝懿皇后的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弹劾下狱,许多好友受到牵连,被抓进大牢。其实,背后的政治因素是,南党汉人朝官和北党满族朝官之间的斗争。洪昇出狱后,被国子监(国家教育部)除名,“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晚年,洪昇生活潦倒。
1704年,曹寅在南京挑选了60名伶人,组织全本《长生殿》的演出,请洪昇到场,集南北名流,一起品赏。洪昇被奉为上宾,膝上放着一份《长生殿》的角本;曹寅坐在陪位,膝上也放着一份《长生殿》的角本,二人一边观戏,一边研究揣摩唱腔、曲调和平仄声韵,修改完善剧本。演出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离别时,依依不舍。事后,洪昇在返回杭州途中,心情大畅,于乌镇醉酒,坐船时不幸落水而亡,一代戏王60岁魂归天地。
需要特别提说的是,曹寅还有一部杂剧叫《续琵琶》,戏曲主要讲述了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让她专心修史的故事,从中敷衍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欢离合。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提到过《续琵琶》,它正是曹寅的原创作品。
曹寅还在家里自组戏班子,建了曹家戏苑。据《苏州戏曲志》记载:“曹寅熟悉昆曲,并备有伶人、曲师俱全的家班,其规模之大,为江南第一。”在《红楼梦》里,贾母动不动就要看戏、点戏,这其实都是当年曹家真实生活的再现。
曹寅还是一个藏书家。从政之余,他把校勘、购书作为乐趣,常常往来于书肆之间。他的藏书有几大特色:第一、数量大。光目录《楝亭书目》就达8册16卷。第二、品类多。著录图书高达3287种,仅“说部类”就有469种。第三、不乏稀品珍品。许多藏书都是世面上难以见到的,其中尤以宋元版本居多,比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等。第四、校勘精美。曹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仅喜欢藏书,还爱校刻古籍,遇到好书就亲自抄刻一份副本。他和当时的大学者朱彝尊来往过密,另一位好友李文藻称:“曝书亭(朱彝尊的故居)之书,楝亭皆抄有副本”。也就是说,朱彝尊的藏书,曹寅都抄刻了一份副本,相当于在自己家里又复制了一个朱彝尊的藏书室。据说他每逢出行,都是手拿一本书,坐在轿子里静心阅读,很少抬头看外面。可见曹寅喜书,喜欢到了什么程度。
从他藏书上盖着的印章,可以知道许多信息,印有“千山曹氏家藏”、“楝亭曹氏藏书”、“子孙保之”、“平滦世家”等。千山曹氏,说明他的老家在辽宁千山一带;楝亭,是他的藏书之所;子孙保之,就是告诉后辈们不要弄丢了,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平滦世家,说明他的祖籍在河北,属于河北曹家一支的后人。
借此机会,让我们说说朱彝尊的一生,从中便可知道曹寅交的都是些什么样的高人。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yù)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代文学家、词人、学者、藏书家。他自幼喜诗,读书过目不忘,早年为布衣时,专注于古学,博览群书,客游南北,专事搜剔金石录。
朱彝尊22岁时,出席了吴伟业率领江南士人在嘉兴南湖举办的十郡大社,连舟百艘,共论诗文。吴伟业是什么人?他是娄东诗派的开创者,“江左三大家”之一,又官至国子监祭酒(国家教育部部长)。如此一个大人物,邀请22岁的年轻人朱彝尊参会,足见他的学术水平之高。
朱彝尊28岁时,又受到广东高要知县杨雍建的礼聘,前去选录《岭南诗选》,而岭南是当时反清复明的重要阵地。51岁时,朱彝尊应康熙之请,参加《明史》的修订。做翰林期间,康熙曾在春节特别赐肴果二席,给朱彝尊的家人。55岁那年,他为了编写《瀛洲道古录》,竟然在深夜带了一个仆人,偷偷潜入宫禁史馆,挑灯抄书,被人发现,官降一级。他一生气,干脆辞官回乡,专事著述,最后以81岁的高龄病逝于老家。
“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朱彝尊的学术领域非常广泛,遍及经学、史地学、文学、目录学等,他撰写的《经义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经学专科目录。他是浙派诗的开山祖师,他的诗以“才藻魄力”称盛,与当时的王士禛齐名,称“南朱北王”。他还是清代词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醇雅精深,清丽婉约,与陈维崧合称“朱陈”,身后存诗3000余首、词近700首、散曲数10首。他也是一个藏书家,自称“拥书8万卷”。因为偷抄国家史馆的藏书而被贬官后,他专门刻了一个藏书铭文:“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康熙南巡时,朱彝尊屡次在无锡接驾,康熙还御赐了一个匾额,给他定位为“研经博物”。曹寅出版《楝亭诗钞》时,就是请朱彝尊等4位名士作的序。朱彝尊评价曹寅说:“楝亭先生吟稿,无一字无熔铸,无一语不矜奇。”这就是曹寅交的朋友。
曹寅还是一个出版家。一生刻有古书15种,世称“曹楝亭本”。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受康熙委派,成立扬州书局,在扬州天宁寺组织江南名士、明朝遗老,仅用1年多时间就编撰、校刊、出版了中国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速度快、质量高、涵盖广,堪称珍品。全书共900余卷,收录唐朝诗人2873位,诗歌作品49403首,残句1555条,堪称最权威的《全唐诗》,康熙皇帝亲自作了序。它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历经唐、宋、元、明四朝1000余年均没世无闻,不为人知,直到清代被《全唐诗》收录后一鸣惊人,才没有淹没在历史尘烟里,成了“孤篇压倒全唐”的名篇,否则后人可能永远也听不到传颂后世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就是曹寅的文化贡献。
1711年(康熙五十年),曹寅又奉旨主持刊刻了《佩文韵府》。这是一部官方修订的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专供作诗时选词和寻典,以便押韵对句。这部工具书共444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140万条,动用了67位江南名士精心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全唐诗》和《佩文韵府》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总之,曹寅在江南的20多年里,成了主持江南风雅、众望所归的艺文人物,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做这些工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保护与传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清政府笼络人心,团结了一大批读书人,弱化了江南文人的反清意识。曹家历来是文武传家,“读书射猎,两不相防”,善骑射又注重文化教育,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最后从发迹之初的赳赳武夫变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文化贵族之家。我们不难想象,正是曹寅打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家学渊源,成就了曹雪芹的诗人气质和浑厚的文学底蕴。
曹寅对家族的贡献绝对是无可非议的,可他也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在祖辈几代积累的基业之上,把曹家带到了“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高度,曹家与皇室的关系在他手里打造的更加特殊、紧密和牢固,但他的骨子里会时不时冒出些伤感情调来。为什么?因为无论他家多么富贵繁盛,汉人在政治上不承认他是纯正的汉人,而在满族人眼里他终究是个下贱的奴才,这个身份是永远改不掉的。为此,曹寅常常感到自己活得风光体面又很卑微,我们可以从他取的字和诗文中隐约嗅到这种心迹。
曹寅有一个字号叫“雪樵”,意思是“风雪中的打柴人”,这是不是暗示他在历史夹缝中生存打拼,非常不容易呢?
“枣梨欢罄头将雪,身世悲深麦亦秋。⼈群往往避僚友,就中唯感赋登楼。”从诗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到曹寅虽身在高处,却总有一种“树倒猢狲散”的担心,总有一丝悲凉愁绪隐在心底,无法抹去?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为曹家赢得了圣宠,也为后辈儿孙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与巨大危机。这隐患和危机很快就要来了。
5、病逝江宁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7月,《佩文韵府》即将完工之际,曹寅突然身染风寒,病倒了,继而发展为疟疾,连奏折也写不了。他的大舅哥李煦马上向康熙奏报。
康熙急坏了,立即作出批复:“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康熙拿出当时宫中极为珍贵的进口特效药奎宁(俗称“金鸡纳霜”),派人快马加鞭,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往南京。
为了正确用药,康熙还亲自写了一份说明:“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这件事被记录在康熙批复李煦的奏折里。
可惜,药未到,人已亡,曹寅享年55岁离开了人世。
就这样,他执掌江南织造22年的辉煌史结束;他一生沐浩荡皇恩,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又多彩的生命之歌戛然而止。他把曹家带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鼎盛之巅,堪称绝唱。
他的后代能接过担子,挑起重任吗?难!
曹寅一死,曹家就失去了主心骨,或者说失去了内外兼通、左右逢圆、运筹帷幄的灵魂级人物。家族鼎盛的神话破灭,曹家开始山河转向,衰败而下。为什么?除了因为后辈的本领不及曹寅,更加致命的是,曹寅身后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债务,江宁织造亏空银子9万余两,他兼任的两淮盐务亏欠钱粮23万两,两项合计高达32万两,而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对此,曹家吓坏了,康熙更着急,怎么办?曹寅的大舅哥、多年的工作搭档、苏州织造李煦想到了一个主意。
参考资料:
1、《曹雪芹小传》(周汝昌著)
2、《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
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著)
4、《曹雪芹传》(樊志武著)
5、央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