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帮助学困生?从教时间越长,越会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明明有时候你觉得已经对他们“照顾”得不能再照顾了:讲解尽可能地形象生动,课堂节奏尽可能地慢下来,“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尽可能地科学,表扬、鼓励、训诫的手段也都悉数登场……忙乎好一阵子,蓦然回首,那人仍在“孙山”后。
在不断地调试各种教育方法,调整各种教育手段,真可谓尽力而为后,得到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油然而生的是严重挫败感,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教育教学理论……
如何才促使一个思维缓慢的学生早点“觉醒”?
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习与记忆密不可分,如何通过多重通道(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来增强学生记忆力,并通过变式练习、提取练习,促使学生将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于是乎,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直观手段、色彩化板书、声音的抑扬顿挫……各种刺激手段,只想为不同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孩子打开不同的通道。课堂练习以及课后及时安排的家庭作业、测试等,都为了让学生在重复练习中,实现长时记忆,掌握关键知识。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说,如何结合学生的心理运算阶段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实践的条件,促使认知平衡,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为了使这一理论活起来,课堂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唤醒感性经验,让学生顺利实现图式(认知发生学术语,可以理解为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扩充和改变,实现新的认知平衡。
结合维果茨基的理论,要考虑如何搭建脚手架,开辟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缘于此,课堂上各种辅助手段:教具、学具、多媒体,各种教学方式:独学、共学、群学,各种教学策略:小红花、掌声、量化积分……
从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来说,争取动用一起智育的手段(观察、操作、画图等直观手段以及阅读等),来形成一种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这种内部的刺激和诱因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促使学生将新教材与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联系起来思考,引发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和保持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就感。鉴于此,不论学生是如何千差万别,课堂上尽可能地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只为了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布鲁纳的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
可以说,课堂上,一的一切,一切的一,都可谓用心良苦!然并卵,学困生依旧学困,无可奈何花落去!
帕尔默曾说过,我们所教的学生像生命一样广泛、复杂,所教的学科比生命更为广泛、复杂。纵有各种理论,也难以包治“万病”!
古人云:道法自然,看来有差异的生命,需要有差异地教学,更允许有差异地收获。
孩子,纵使你“虐”人千百遍,仍需待你如“初恋”。因为我:相信种子,相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