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这是前一阵子网络上很红的话,充分说明了在家庭互动中,学习这个问题是多么难处理。家长恨不得了解所有情况,管理到各个层面,心心念念想谈,孩子们却敷衍了事,避而不谈,或者一谈就崩。那么,孩子已到青春期,家长们到底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一个任务是全面了解学习到底是个啥,进而理解孩子们在学业方面真正的困境。
大部分人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是,他上学表现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能上哪所高中(大学)。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学习这一活动的外部表现,甚至是行动结果。单就我们最关注的成绩排名来说,对它有影响的至少包括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试卷难易度,其他同学的情况等多项因素。那么,当家长看到一个数字时,能不能意识到后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理解和帮助孩子。或者相反,推着孩子往更狭窄的路上走。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见到下面几种关于孩子学习的错误认知。
1.之前不错现在还应该可以。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记忆深刻,说起来如数家珍,完全忽视了好几年过去了,无论是课业难度,教学方式,还是孩子的个人发展需求统统都有很大变化。这种胶柱鼓瑟的想法会让大家都很痛苦,而且让孩子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里,无力面对和处理眼前的现实问题。
2.只要努力就能进步。
“选择大于努力”,“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当我们单纯执着于勤奋这一个进步的途径时,常常忘了其他的可能。很多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增加学习时间,晚睡觉不休息,后来发现名次提高的程度和努力程度不成正比,沮丧无助,更有些人不断加码最后搞坏了身体,无法正常继续学业。
3.学习不好没有前途。
我怀疑这是很多家长内心的声音,也是一部分孩子最终离开学校拒绝上学的背景信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条路,其他都是愚蠢,失败,暗淡无光,那么,他走在这条路上会是什么状态?战战兢兢,如屡薄冰。这种情况非常消耗能量,有时候更会因为害怕而走不下去。反过来,如果生活可以有很多选择,孩子不是被逼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这个选项比较好,此时坚持,专注,我们所期待的表现都更容易出现。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坚持认为上面这些是对的,是现实情况,问题是,放下正误之争,持这种信念,我们真地看到想要的结果了吗?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甚至被迫面对更麻烦的局面。
实际上,关于学习的正确认识,良好体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应该是孩子青春期前已经基本完成的。对于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大人能做的事并不多,主要也就是构建恰当的外部环境,帮助孩子们意识到和积极修正已有的习惯。
1.尽快撤离孩子的具体学业辅导。
初高中,学习内容越越来越难,迫切需要学生有自主钻研积极求助的精神和品质。此时,如果还坚持亲自上手,一方面为难自己,一方面也阻碍孩子提高能力。一旦他习惯于把学习任务靠在家长身上,常常会导致父母无力支撑学业持续下降以及孩子不愿意顺从又没有能力应对两种结果。
2.继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上面那类家长相反,有些人认为这时候孩子长大了,可以独自面对各种学习问题,忽略了个体差异以及自己的责任。比如,虽然不象小朋友那么容易走神儿,但有的中学生学习时仍然需要高度安静的环境。再比如,青春期孩子对于人际关系敏感,家里面人和人的冲突和摩擦也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度。这些都是作为家长要考虑到的内容。
3.定期沟通学习方面的事情。
虽然这时候的家长很难在学习上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说了他们也未必听),但关注学业,对此有要求却是家庭要提供给孩子的明确信息。可以在考试前后,或者孩子情绪有变化时认真聊聊,不评判不指责,就事论事地说说情况,提提各自的想法。宽松的环境更有益于交流,开放的心态下也更可能思考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