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袁崇焕的最后一战,广渠门。
天启七年八月,也就是宁锦之战过去后不到两个月,天启皇帝驾崩。
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定年号为崇祯。
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蓟辽督师。此时距离他辞官不足十个月。
崇祯二年十月底后金绕道喜峰口入关。
在这期间长达十七个月在袁崇焕夸口五年平辽的同时与后金的交锋仅有崇祯长篇里提了一句话的:八月丁未 清兵攻黄泥洼,袁崇焕令总兵官祖大寿御之。
而黄泥洼处于后金境内,离辽阳不远。而当时皇太极正忙着和蒙古盟誓顺便揍揍察哈尔。
说实话这个真实性真的很让人怀疑。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杀毛文龙。
十月底后金即入关。
大家可能觉得时间很长,六月底到十月底隔了四个月。
首先消息传回沈阳需要几天时间,后金动员兵力也需要时间,其次后金绕道蒙古路程不近也需要时间,而且后金还要和蒙古圈分利益谈判等待蒙古援军也需要时间,这么算下来其实真的不算长。
后金十一月二十六开始攻打关口,二十七破口而入,而袁崇焕十一月初五才率兵入关,中间隔了这么多天袁崇焕在干什么?
或许有人说古代信息传递不方便,收到消息比较晚很正常。
而且喜峰口一带不是袁崇焕的防区。
是的,我承认,喜峰口不是袁崇焕的防区。
但是请记住,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他的首要任务是平辽。
那么后金如此大的动作他居然毫不知情?
皇太极作为后金的一国之主,带走的必然是精锐,怎么努尔哈赤死了他派人去吊唁,上任十七个月以来频繁的与皇太极议和,怎么这个时候他却对后金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一无所知?
这是名将和能臣么?
况且袁崇焕先一步到达蓟州,十一月初十入了蓟州城,然后说出了“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这句非常豪气的话,虽然没有五年平辽霸气,但是也显示了满满的自信。
十一月十二日哨骑发现了后金军队。十三日袁崇焕率领了近万关宁铁骑对峙了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然后袁崇焕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然后二百骑撤走了。
然后袁崇焕焦急的等待了一整天居然再没有一个敌军出现。
然后十四日的时候袁崇焕得到消息皇太极带着最少两万人的小弟潜越过去了。
很多人说什么地形复杂,蓟州很大,不适合防守,有很多条路。
但是请想想,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他是主场作战啊,难道皇太极对蓟州周边的地形比袁崇焕和蓟州城内的人还要熟悉?而且那不是几十人,而是上万人啊。就这么毫发无伤的潜越了袁崇焕亲自驻守的蓟州城?
有人说皇太极害怕袁崇焕所以绕道了,都不敢攻打蓟州城。
但是我们想想,皇太极入关以来可以说是攻无不克,他如果真的是怕了袁崇焕那为什么要潜越蓟州,要知道北京可以大明的都城,明军虽然野战打不过,但是崇祯皇帝一道圣旨下去,四面八方围过来二三十万人还是可以的,调集天下兵马可不是句虚话。
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堵着蓟州城,皇太极不怕他出不去?
但是皇太极毫不犹豫的再次创造了军事史的一场奇迹。
然后袁崇焕赶紧追,袁崇焕后出发,并且往南跑,绕道三河,而那时的皇太极已经在通州附近了,可是袁崇焕愣是跑到了皇太极的前面。
然后明金双方就开始了硬刚。
很多人认同袁崇焕力战迫使皇太极退兵。
袁崇焕在广渠门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压着八旗兵打,即使身上被射成了刺猬依旧勇猛不止,先不说袁崇焕的武功怎么样,也先忽略八旗的骑战水平,单单一个被射成了刺猬来了一句幸亏甲厚实所以皮也没破?
还有坐下的马是玄铁打造的?刀枪不入?
九千破十万,但是一个斩首都没有啊。
你打赢了啊,打赢了那敌军肯定是退却的,战场上那么混乱难不成后金能把所有的尸首抢走至于一个首级都没有?
要知道一个首级可以换一个关宁骑兵小三年的军饷了。
况且当时北京城上防守的不止是京营,还有勋贵的家奴,各级官员府里的家丁,还有一些老百姓,这些人就那么看着,如果袁崇焕带的人真的打的很猛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朝他们扔石头,难道所有的人都巴不得后金打入北京城?
所谓的广渠门九千破十万的大捷你信么?
而且还请注意,袁崇焕上任17个月都没有与后金有过大规模的冲突,或者说广宁之战失败后到崇祯二年十月,这差不多7年的时间里除了柳河惨败和守了两天的宁远之战以及守了一个月的宁锦之战,袁崇焕带的这只部队几乎再没有经历过像样的战争。
而后金八旗却是每年在战,打蒙古打东江打朝鲜打野人,那战斗力自是不必说。
冷兵器时代士气至关重要,老兵也很重要,一只没有怎么上过战场没有多少老兵胜兵为支柱的军队要想打败一只常胜的铁骑有多难。
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这个所谓的广渠门大捷。
宁远,宁锦,广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