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情绪管理培训的实践中发现,“吼叫”是父母对待孩子发生错误时的常见方式。
“吼叫”是一种负面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它为了达到父母的愿望,但是却忽视或无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它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对孩子有深远的伤害。
“对孩子吼叫”有哪些负面影响?
1、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叛逆性格
孩子通过对自己所在环境的直观感知、解释,进而形成的信念,建立价值观、对世界的判断,这些会观念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你吼叫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甚至被贬低,他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没有价值的,而这种信念如果内化在孩子内心,它会指导孩子对待各方面的事情都如此,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卑的性格。
或者你在孩子吼叫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自我和自主权被践踏,为了争夺权力,他们可能会更叛逆。
所以,你越对孩子吼叫,孩子只会越差而不可能变好。
2、孩子会习得同样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吼叫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般我们在外面看到孩子无理大吼大叫的,基本可以判断家里也会有这样的家长。
因为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吼叫,耳濡目染,熟能生巧,所以在不如自己意的场合习惯性的会使用这样的方式。
3、对孩子下一代的影响
行为模式是会“遗传”的。孩童时代的很多记忆会成为无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也就是过去的经验会对我们当前的行为产生无意识的影响。
以往那些被父母所忽视、遗弃或贬低的感受,一旦成为内隐记忆深入内化进孩子的行为模式,他们在与下一代的互动中继续习惯性的沿用这种带有伤害性的方式——而不是以成熟、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来与孩子互动。
防止“吼叫”继续对孩子造成伤害,最重要的是父母做好自我成长,学会情绪管理。
1、首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还是难以接受失败,而越不接受,和自己较劲,只会让自己毫无益处。
允许孩子犯错误,不仅让孩子敢于尝试,对失败有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家长有一个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出现问题的孩子。如果家长都不接纳问题和错误,孩子也容易逃避和自责,无从应对。这个接纳的意识是后面方法产生效果的前提。
2、平时多发现并表达孩子的优点。
家长善于发现并常表达孩子的优点,会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更多的精力会投入到发展“优点”上,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同时,经常看到和被看见自己的优点,孩子会更加自信。
具体的做法:准备一张A3或A4纸,贴在家中比较醒目的地方,每天把你发现的孩子优点和每一个值得写出来的进步,和孩子一起写在这张纸上。
3、在“吼叫”之前或当下控制情绪
首先觉察自己的情绪,通过身体感受来识别情绪即将到来,并用深呼吸或数数让自己保持理性,提醒自己可以先“冷静”再说事,或者先干点别的再回来;
如果已经情绪爆发,要学会及时“冷静”下来或强制自己“暂停”下来。脑神经科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脑经过反复练习会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多练习就会有改善,练习越多能越快的觉察和冷静下来。
4、冷静下来之后,在心里问自己以下问题——可以旁观者的身份。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语言(可以是内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语言表达能帮助你的理性脑恢复工作,只有表达出来你才会真的处于理性的状态。
(1)(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
比如,现在已经7点40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出门。客观描述非常重要,我们常常会带着情气愤的责备:“今天又迟到了,天天迟到,还要不要去上学?!”
(2)现在感受如何,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这一步最好可以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词汇(比如生气、沮丧、无奈、厌烦、失望、失落、绝望……)比如,想到可能又要迟到,我就特别烦躁和生气,因为我觉得迟到不是个好习惯,还会被老师批评,我还担心,孩子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他以后的发展不利。
(3)你希望怎样?
比如,我希望下次我们能在7点20之前出发,准时到达学校。
(5)怎么做可以达到希望?
比如,我想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行的方法,如用上闹钟,从起床开始每一步都按照计划来做,以保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或者孩子还有别的办法,我们可以探讨。
这几步,可以先以自我对话的形式进行,开始自问自答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熟练后很快就能在脑海中完成。这几个问题非常有助于情绪高亢的状态会恢复理性,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充满耐心、接纳和温暖”的权威式教养方式是最好的教养方式。家长不断的自身个人成长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一定会有所改善,逐步达到。而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学会恰当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