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职场人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一点颇为重要。但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可是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却常常忘记这一点。
最近特别有感于儿子好于平常的表现,放假之后每天不用上课,我让他自己安排每天的生活,可以玩,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学习。
如此一来,我除了带老二之外,有更多的时间做我自己的事情。当我将重心从儿子身上转移开,不再过多关注他了,他反而表现得更加自主,做事也更加高效了。
这要怎么解释呢?
正好最近在读儿童时间管理方面的书,里面提到一个说法,先愉悦自己,再面对困难,说的是家长关心孩子,照顾孩子的话情绪,孩子心情好了,做事就会更有积极性,完成起来也更有效率。
首先要说一个概念,那就是超限效应。字面上看不出这个概念和亲子关系有什么关系。我先说一个例子,记得儿子小时候时给他讲过歪歪兔系列里的一个故事。歪歪兔有一次发脾气,妈妈居然变得跟布娃娃一样小了,歪歪兔特别高兴,因为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不再有啰里啰嗦的妈妈了。
而儿子读到这的时候也是一脸惊讶,更多的是羡慕,我明白小家伙当然也希望他的妈妈不再啰嗦。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的啰嗦就常常会导致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讲完开始募捐时,非常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里,牧师的拖堂演讲就产生了超限反应,让马克.吐温感觉不爽,最终导致他不仅不捐,反而气愤离场。
请回忆一下咱们日常和孩子的对话中,是不是我们家长噼里啪啦说一通,车轱辘话反复说的情况占多数?当孩子写作业或做事情时,如果父母不断地提醒、催促、唠叨、批评和指责,就会产生糟糕的超限反应。
那么,为什么产生超限反应就会让孩子表现不佳呢?那是跟大脑的结构功能相关。大脑结构复杂,功能强大,有管意识层的,有管潜意识层的。意识脑统领知能、情绪以及支配,潜意识脑则是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干劲的源泉。
意识脑和潜意识脑不能同时活动,如果孩子每天都处在不安、烦躁、戒备心的状态下,那么他的意识脑就会过分活跃,从而阻碍潜意识脑的发展,所以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就会减缓,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做作业拖拉、错误率高、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人在公众场合会怯场、说不出话来,也是潜意识脑被意识脑压抑的结果,因为太过紧张和恐惧,自己想要说的话完全想不起来,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说到这,家长们可能又有话说了,不跟孩子啰嗦,那要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说孩子才会乖乖听话呢?
对我来说,记住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心情愉悦,再去学习、做事情往往事半功倍。孩子放学回到家,先问问他过得怎样,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没有?如果不开心的话,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总之,家长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多在意孩子心理上和情绪上的需求,并引导孩子放心大胆地说出来,这样才是让孩子踏实学习、高效学习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