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观光游览也亲征
第八节 返京城
再说钱若水主持审判傅潜,傅潜抗命不遵,似乎很硬气,但在御史审讯时,却软蛋得紧,一天之间便跪拜叩头伏罪。
钱若水上奏赵恒道:“傅潜领雄师数万,闭门不出,坐视生灵涂炭,对上辜负陛下深恩,对下挫动大军锐气。按法应斩,同时擢升杨延昭、杨嗣、田绍斌等几人,如此则可以绥靖边境,天威震于四海,陛下可以安心回京。”
按照前朝处置大臣的老套路,赵恒还是交百官议罪,跟从赵恒出征的大臣都请赵恒将傅潜处斩。
但是赵恒也按套路出牌,公元1000年正月初七日,赵恒下诏免除傅潜死罪,削除傅潜的全部官职,查抄家产,流配房州(湖北房县),家属随同一起流配。
对于连襟张昭允,赵恒也没有手软,下诏削除官职,流配通州(江苏南通)。
前文说过,张昭允是镇、定、高阳关的副帅,尽管多次规劝傅潜出兵,但是光说不练,自己也从未率军出战,不像范廷召等人敢于任事,因此受处罚在所难免。
不久,枢密使王显藏匿奏章不报事发,赵恒乘机将这位太宗旧臣拿下,换上了自己的藩邸旧人王继英,任命他为宣徽北院使,并知枢密院事,此时枢密副使宋湜刚病死,知枢密院事实际是代理枢密使。
同时赵恒任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王旦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赵恒算是开始启用新人了。
辽军主将耶律隆庆听闻赵恒领大军亲征,在瀛洲全歼了康保裔的高阳关一万宋军后,由边境四处骚扰抢劫一番后,领军撤回契丹境内。
赵恒获悉辽军撤退,大喜之余,命王荣率五千骑兵追击,王荣听到仅带五千骑兵追击,吓得面如土色,可傅潜前车之鉴尚在眼前,王荣不敢违诏,领军出发。
但王荣却比傅潜狡诈得多,也无耻得多。傅潜虽然懦弱,却诚实得多,不敢就是不敢,尽管会说说大话遮掩自己的脸面,终究不会阴奉阳为。
而王荣明明胆怯,不敢追击辽军,却又大张旗鼓,假装出战,作出英勇无比的姿态。实际上,王荣一直跟在辽军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根本不敢发动攻击,直到辽军渡过黄河,王荣才命部下鼓噪前进,往空中放了一顿弓弩后,高奏凯歌,胜利打道回府。
赵恒闻王荣大捷,喜上加喜。很多事都是这样:一些小人玩忽悠,欺上邀宠。偏偏这样的大忽悠,上面领导受蒙蔽而不明真相乱赏赐,下面部众没有受累出力而获赏也高兴,因此这个狡猾的王荣在天子面前是忠臣,在部下面前是能人,上下融融洽洽,一团和气。
这样的事情,古今自来如此。
倒是范廷召,心里既为康保裔的战死内疚,又为在瀛洲自己的失败窝着一口气。
傅潜受到皇上处罚,虽然没有被斩首,但毕竟不能再受他的窝囊气了。因此,范廷召获悉辽军主动撤退,立即率军主动追击。
正月十二日,范廷召在莫州地区大败契丹,斩首万余级,缴获战利品无数,另外解救了契丹所抢掠的宋朝百姓几万人,总算是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傅潜获罪后,赵恒得知事前杨延昭屡次劝傅潜出兵,又在遂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因此特意召杨延昭到大名府行宫慰问。并仔细垂询边关军事,杨延昭对答得体,赵恒心情愉悦,将杨延昭介绍给一同随驾的王公大臣,并赞许道:“杨延昭父亲杨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其父遗风,良可嘉也!”
赵恒重赏杨延昭,将他再送边关。
赵恒亲征,没有见到一个辽军,却让敌人“闻风丧胆”,十万辽军顷刻之间“败退”,让举朝上下一片欢腾,赵恒也颇为沾沾自喜,很为自己的英明神武自豪。
正月十六日,赵恒车驾从大名府出发返京,二十二日抵达开封。东京留守李沆,率留守文武百官到开封郊外迎接圣驾。
至此,赵恒的第一次亲征圆满成功。
佐料:王显,开封人,最初为殿前司小吏,但他眼光长远,赵光义在晋王藩邸,他便侍奉左右,而且表现得谨慎高洁,不喜欢狎游。赵光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赵光义即位,王显好运降临,先补殿直(皇帝侍卫),这个侍卫有点老,因为王显比赵光义还大七岁,也就是说,王显做侍卫官时,最少是四十五岁。
随后,王显升为供奉官、历任军器库副使、尚食使、东上閤门使,公元982年,王显便升迁到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同年夏天,为枢密使,位列两府高位,升迁之快,可谓是火箭速度。
王显凭赵光义关系上位,能力平平,但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了很久,后来的枢密副使赵昌言、寇准锐气逼人,对王显很轻慢。王显心虚,在政事赏老是出差错,还不肯改正。
公元991年,赵光义将他枢密使的位置给端了。下放地方陆续做知州、刺史、节度使。
公元999年,曹彬在枢密使的位子上病逝,赵恒又启用王显做枢密使。此时王显已经六十八岁了。
公元1007年,王显病逝,享年七十六岁。王显为两府执政时,只知道违反常规厚待胥吏,守藩镇时纵容部属,世人多有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