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我挺欣赏的一位充满了正能量的九零后姑娘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人生真的无聊透顶》。她写得很坦诚,没有丝毫修饰做作,也写得很直白,很真实。她并不偏激,她不是一个消极消沉的人,相反她很有精神追求,而且正直热情。但就连这样一位我对她都很买账的自信而阳光的女孩,偶尔也会生出这样无奈的叹息,让我看了心疼,触动了我想写一篇关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第一层生理需求的正确解读的想法。
现在但凡读过看过点心理学的年轻人或企业管理界的,都能脱口而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听到看到比较多的是,年轻人抱怨感叹自己一直停留在第一层的生理需求无力满足,导致他们只能苟且应付生存而无法企及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现实生活看上去也似乎如此,他们要房子没房子,住在拥挤的群租房;他们天天在上班的途中匆匆地吃下街边食摊的早点,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他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出差,根本没有时间去社交和谈恋爱。看看上图:第一层的生理需求包括:身体对食物、温暖、性的需要。
第一层的生理需求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或者说每一个生命,从植根于母体开始,到生长发育成熟脱离母体,再到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人,都本能的有股动力:我要活下去,我要长大!
活下去和长大的条件是什么?吃饱穿暖睡足啊!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被满足,那他内心会产生深深的焦虑,会害怕自己活不下去。
按道理说,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很难满足,而导致于他们无法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晋升呢?
我观察和思考了很多年,发现原来这跟每个人对于生理需求的标准定立有关。有的人,只要能吃饱,哪怕一日三餐白粥野菜,他们就满足了,比如寺院里的出家人,很多还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两顿呢; 有的人,只要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能睡觉,他们就满足了,比如杜甫,身在茅屋却愿为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而付出一切代价;有的人,则更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可是还有很多人,觉得租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虽然有房住,但还是觉得自己是漂泊流浪的人;也有很多人虽然远没有挨饿之虞,但总觉得自己吃得不好,吃了也就跟没吃过一样;更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没房没钱,别人不会爱上自己,自己也不敢去爱别人。
我还发现许多年轻人,虽然是生活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住着父母现成的房子,但还是认定房产证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自己就是无房族;虽然每天回家有热菜热饭,但觉得粗陋不够饭店的精美上档次,吃着也味同嚼蜡;虽然拥有着一份固定的正当职业,却总是感叹工资太低不够花,一年白吃白住自己的父母,也讨不起老婆。
甚至还有这样的白领或高级白领,已经贷款买了房了或是豪宅,但因为房子还贷没结束,就觉得这房子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就是为了房子在奔忙,成了“房奴”;虽然已经娶妻生子,但总觉得自己钱挣得不够多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保障;虽然送孩子进了名校,但还是担心他将来养不活自己。
奇怪的是还有一些已经发了财的人,有了一套房还是觉得自己没房,得要两套三套才算。有了一个女人不够,还得要“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他们把停留在生理需求层次的追求误以为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所以就出现了不缺钱不缺房的高官照样贪腐,土豪则沉溺于炫耀奢侈品豪车豪宅玩女人,没有一点格调。
我现在居住的欧洲小国家,首都人民的平均收入也就只有700欧元,折合成人民币5000出头。他们没有父母的房子住,成年了就得自己养活自己。大学生为了挣学费就利用课余时间做钟点工、保姆和家教,上班的人更是自己搞定一切,结婚租房或买房都是小两口自己的事情,不会指望父母。名下无房很正常,这里人大多数都是租房的。他们对待租来的房子就像我们对待买来的房子。我在这里替朋友出租过房子,房客一进去,就在阳台栏杆上挂上了漂亮的鲜花,花园里房东种的树和草坪,精心打理照顾不输房东本人。
我女儿的老师正在贷款造自己的房子,地是她丈夫的爸爸好多年前买的,然后老爷子自己设计建造,钱不够就造造停停。现在她跟她先生决定接手这房子把它造好,但家里三个孩子,最小的才6个月大,身体还有一些先天的问题,只能吃一种特殊的奶粉,得自费买,非常贵,真是雪上加霜。但是她的儿子照样上开销比普通公立学校大的音乐学校,课余进行足球训练。他们并没有因为要造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正如当年她的公公并没有因为造房子缺钱而让她先生去学所谓赚大钱的专业,而是把她的先生培养成了音乐家。而这对音乐家夫妻也很认命,没钱请工人,就自己动手,昨天她还笑嘻嘻地告诉我她们夫妇贴了一天卫生间的瓷砖。
我们的装修工人来自农村,虽然现在自己也在造房子很缺钱,但周末还是在家陪老婆孩子,我们因为很急,跟他商量是否能周末过来加班,他跟他太太商量了才来,说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他们该休息休息该度假度假,不会为了造房子缺钱而疯狂加班,甚至夫妻子女分开离乡背井去打工,要去也是一起去。
这里不管哪个收入层次租房住的,日子都过得相对他们的收入真不差!房贷还不出被银行收了房子,也不影响照样生孩子、出国度假、送孩子上骑马课、跳舞课、冰球课、甚至国际学校!
我去过他们的家里,暖气都开得足足的,餐桌上点着蜡烛铺着桌布,家里除了二三个、三四个孩子,还有猫和狗!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不缺吃喝穿、上学和课外活动。
他们虽然大多数都是租房住,虽然房子的所有权不是自己的,但日子却是自己的!名下没有财产,并不等于一穷二白!
其实中国大城市的本地户口,比我现在居住的这个欧洲城市的本地户口的人有钱多了,但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子却过得那么穷极无聊呢?我发现是因为我们无限放大了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第一层生理需求的标准,把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睡足的条件,提升到要住豪宅而且没贷款才算是有地方睡,才能睡安稳;要能随心所欲地上高大上的餐厅才算是有得吃,才能吃出滋味来;要娶白富美或者嫁高富帅,才算是理想的婚姻。这样的标准很高,上辈子如果没有拯救过地球人,这辈子很难做得到。
于是,一直在生理需求的层次苦苦挣扎,哪怕已经年入百万,内心还是个穷人,无法往更高的精神需求层次发展,人就总归不会彻底的快乐,时时感到空虚无聊。
如果不把生理需求的标准降到最低,而让自己的精神需求顺利快速地一层层往上发展,这个人会非常可悲,为命运所困。不管他收入是多是少,他总难逃“奴”之命: 不是“房奴”(房子由小到大)就是”孩奴“(还要为孩子挣房子钱),更有些成了“女奴”(挣钱养小三、小四、小五、小六......)。
这样的人几乎没有真正的精神追求,更不要说达到最高的自我超越的需求,怀着大慈大悲的心和超级的正能量去拯救地球人了。所以下一世的轮回,这样的人,还是可怜的缺钱的人,一天到晚为吃喝住在奔忙,哪怕他们已经挣了很多钱。
你看facebook的创始人小扎夫妇,就是典型的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第一层,生理需求层停留很短暂的人,他们对于基本的生活标准不高,极易满足,然后快速地发现和去满足他们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们承诺将持有的股份的99%捐赠给慈善机构,这满足的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停留在孜孜不倦为第一层生理需求拼搏一生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及早把自己从毫无节制的无穷无尽的生理需求层次解困出来,你的生活就会尽快脱离无聊而焕发出它本身的光彩和魅力。所谓境随心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今早刚好看到一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在北京老城区租下十年的老屋,花费四十万元改造的真实案例。这是一对有大智慧的年轻人,他们不受困于集体迷思,把自己捆缚于所谓的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而是把自己手里现有的资源最优化,及早使自己和孩子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这样的例子现在已经渐渐多了起来,而且广泛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也许还有许多人还停留在羡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他们一样,放下停留在生理需求的无限欲望,而尽早开始充满灵感和灵气的生活。
只有不苟且纠缠于于生理需求层次,诗和远方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