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怎样写作
叶圣陶 中华书局
一、作文论
动手写作的两个心理:为实际需要,传播经验;仅为表现情感。写作的两方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写作的两个步骤:“怎样获得完美的材料”和“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一般人写文字,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我们许多见解与别人相似,但写作时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我的思考:文章只要是自己写的,都算是独创。以前写感悟,总感觉自己的体会与古人有类似,自问感觉有些多余,现在想想,其实过好自己的生活,写好自己的感受即可。
写作的源头是充实的生活。充实的生活的涵义,应是阅历广、明白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兴趣丰富、情感丰厚,内外合一、知行合一。司马迁的文、杜甫的诗,全由修业、游历与伟大的情操、高尚的人格。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求充实的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求充实的生活,有两条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要我们经验丰富,有意地迎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环绕于四周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譬如对一个人,如不加观察,擦肩而过,彼此就不相干了;如加以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姿态在意念中留下一个印象;若进一步与他结识,更可以认识他的性情、品格。所以,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
培养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求充实的生活,也就是只为我们有情感。情感的强弱各人不同,有的人只是消极的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辩不出滋味,又不多观察、少具体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充满情感,就会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
我的思考: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又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没有止境,充实的生活没有止境,写作的灵感和念想也时时会萌生。司马迁、杜甫不是很好的榜样吗?
组织是写作的第一步工夫。所谓的组织是要围绕中心主旨开展剪裁和排次,使得文章的各个部分妥当安。要做好组织,最好先把材料的各个部分列举出来,加以剪裁,更为之排次,制定一个全篇的纲要。然后依着写作,同时再注意于每段、每句的组织。
我的思考:写作就如造圆,要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时,要列举相关的所有材料,然后剪裁留下需要的,再按照次序排列,从篇、段、节到句逐一组织,作文就完毕了。
作文有三种基本文体:叙述、议论和抒情。叙述材料在客观的事物,议论材料是作者的见解,抒情材料为作者的情感。叙述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叙述或议论偏于理智,抒情偏于情感。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了解事物的外显部分和内涵部分;整理出事物的时空关系,因果自然会显露。描写人物,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我的思考:议论文是提出见解、证明见解,使他人信服。见解,即文章的论点、判断、主张,又是文章的中心。议论文先要有实际上待解决的问题,即“疑难之境地”,而后提出自己的假设或预测,再借用事实和依据材料,证明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使他人信服,应该态度诚恳,抛弃成见和偏见,认清证明范围。抒情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所用的方法也是叙述和议论。不过抒情文在叙述时对客观的观察要求不高,在议论时对论证材料要求不充分,只要将叙述、议论融入情感即可。这也是我能写抒情文,难写好记叙文、议论文的原因,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的材料不够,这是我的短板。
描写的目的是把作者所感知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中。描写如拍照,为了保存事物的完美印象。无论是描写当前的景象,还是描写人物,都要表现出我们的特殊印象。如人的容貌、风度、服饰等,而一个人的性情、理念往往寄托于动作和谈话,所以要描写内在,就要着力于动作与谈话。
我的总结:写作步骤(写作前、写作时、定初稿、完成稿),实质就是两个步骤“获得完美的原材料”和“把原材料写作成文字”。
1写作前:充实的生活,需要积累经验并培养感情,获得充实丰富的写作材料。
2写作时:剪裁自己的写作材料,围绕中心主旨,分别按照叙述文、议论文和抒情文的要求,组织好篇、段、节、句的排次。
3定初稿:文章的结构完整、内容表达充分,初稿就完成了。
4完成稿:完成初稿后,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按照“上口”和“入耳”的要求,使文章通达,达到准确、鲜明、生动。
二、拿起笔来之前
写文章难不难,决定于动笔以前的准备工夫怎么样。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推广开来说,所有的社会实践全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工夫。还有一种准备工夫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什么叫做正确的语言习惯?可以这样说: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
三、写作什么
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是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下来。作文绝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写在纸上就算完事的,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力流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离开了自己的经验而去故意搜寻,虽然搜寻的工夫也许很麻烦,但是不能不说把写作看得太随便。另外,写作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有正确和错误的分别,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进一步把经验加一番洗练,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
我的思考:写作的经验材料太浅薄怎么办?上次法官学院培训时,省院一位写作高手指出我写的经验材料太浅,当时不是非常明白,也没好意思请教。现在才知道,写作不仅仅是写个人经验,更应该把深切的、正确的经验表达出来。也许只有每天学习和工作、生活实践,才能使经验越来越深切、正确。
四、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题目和文章谁先谁后?这毫无意义。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的。中学生要写作练习,所以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这虽然违背写作的自然程序,但是为了练习写作业也无妨。
一个中学生,自己要作的题目实在很多。上堂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新的发现,是题目。下了课,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读名人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的小说,起了想象,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校内的集会、校外的考察,等等,这些岂能说的尽?总之,你只要随时反省,就觉得自己胸中绝不是空洞洞的,随时有一些意思情感在里面流淌着。你如果不去捉住这些,一会儿就像烟云一样消散了,再没痕迹。你如果用一支笔把这些保留下来,所称文字虽未必便是不朽之作,但因为是你自己的所想、所感,在你的生活史上实有很多价值。
我的思考:自己有什么意思,便作什么样的文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皆可成要作的题目。只有随时反省,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感,就有自己的文章。
五、怎样写作
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背诵,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怎样写作?最要紧的是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辨明文章和语言不同的地方,辨的明白,写的文章就不但通顺,而且是完整而无可指责的了。
六、开头和结尾
文章中心认定了,一件独立的东西在意念中形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必费什么矫揉造作的工夫。开头和结尾也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材料,也是那独立东西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添上去的。然而有许多人往往因为习惯不良或者少加思考,就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出了毛病。
各种体裁的文章中,书信的开头和结尾差不多是规定的。前文是开头,后文是结尾,内容都是招呼和寒暄。这种构造原本于人情,终于成为格式。
记述文记述一件事情,必须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写下去。各部分记述过了,自然要来个结尾,这是很自然的事。
叙述文叙述一件事,事情的经过必然占着一段时间,依照时间的顺序,大致不会发生错误。这就是说,把事情的开端作为文章的开头,把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当然,把时间倒错了来叙述也是常见的。
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的语义和内容推演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议论文虽有各种,总之是提出自己的一种主张。单说提出主张,大概只要两种开头方式。如果所论的题目是大家周知的,开头就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所论述的题目在一般人意想中还不是很熟悉,那就先把它述说明白,让大家有一个考量的范围,然后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是又一种方式。
普通文的开头和结尾大略说过了,再来说感想文、描写文、抒情文、游记文及小说等所谓文学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开头,大别有冒头法和破题法两种。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但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了而嘴里还有余味,那才是好的结尾。结尾有回顾开头的方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
我的思考:原来不同文体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如此多方法和讲究。学习语文近三十年,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后悔自己不努力,也遗憾自己没有遇到名师指点。以后要多看好书,学习写作的方法,吸收总结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修改文章
1.写话。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个好方法,可以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当文章念,要把它当成话说,看说下去有没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现代语言规律的地方。
2.要写得便于听。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朵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稿子写完就算数,当然不是妥当的办法。念几遍,看看是不是能够读,大概是必要的。一遍又一遍,就改动了不少地方。
3.上口和入耳。文章读着顺、听着顺,实质是要求合乎平常说话的习惯,也是修改文章的方法:读读、听听。
4.通与不通。词语运用得体,语句运用通顺,篇章写的调顺,这是文章的一个基本标准。更高的标准时,好与不好。在文章“通”的基础上,要做好诚实和精密,即内心怎么想、笔下怎么写,真实、真情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好文章。
我的思考:从小到大,写作只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所以感觉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语言天赋,语文水平基础不好,因为上课时老师经常让总结文章的思想大意,考试也要应对命题作文,这些我几乎没有符合过要求。正因为如此,一直在逃避写作和学习语文。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写作只是在自己经验的范围之内,靠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没有知识、没有经验、没有思想情感,写出来的就是虚、假、空的随意材料而已。
回想小时候,不会写作文,父亲让我在松树前观察,写记述松树的文章,这件事直到现在还有深刻的体会。只是父亲没什么知识文化,无法讲出其中的道理。后来,生活中,靠自己真实情感写出了一些小短文,还算过的去。原来这其中就蕴含写作的诀窍,但是我还是没有完全领悟。
子曰:辞达而已。只有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深入领会各种情感,有灵感时按照写作的规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心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