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13岁,上初一。遇到了人生第一位叫我读书,写笔记,和抄精彩摘录的人。“读书的类别可以不限。但是要买个本子,可以写自己的小诗,心情,文字,题材不限,文字不限。每周逐一批改(老师额外的“作业”)。”是的,这个人是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名字我已不记得了,但他那“春风十里,唯爱饮书”和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书的形象在校园里别具一格,我是深深的印在脑海里的(小时候换学校太多,几乎每年换一次。不是故意忘记老师名字哒)。当时正值青春期小秘密横生的时刻,心想,这老师啥意思,窥探小女孩心思呢。怕我们叛逆方便管教和即时心理教育吗?于是乎就各种推诿和敷衍了事的完成这件事。直至后来中学毕业,虽没有看多少书。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原因是作业多,忙,还有想玩。但却喜欢写字。一有不开心的时候,就疯狂的写写,十年过去坚持到现在也攒成好多本书了,不过都是写的情感杂文。不成体系。但这却也形成了闲暇时一种情感的流露和抒发,并鼓励我写下这篇文章。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各类鸡汤文章叫你看书,锻炼,学习。仿佛这些事才是你走向成功道路升级打怪的法宝,你看某某某又读了多少书啦,你看某某某又开几了公众号了,粉丝破万了,你看某某某又通过写文月入多少万啦,你看某某某又自己赚了多少生活费啦。等等等等,都是告诉你,在这个年代必须读书。
辑二
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发信息说自己最近迷上了诗词而耽误了工作,睡觉看诗词上班也悄悄的看诗词,被老板发现后骂了好几次还说差点被辞退。我吓了一跳后赶紧问清楚来龙去脉。原起于同事间的一场聊天,说起诗三百里面《卷耳》中的一句:“维以不永伤”。我一看这句词,懵了。我竟然不懂里面的含义。赶紧百度恶补一下。才发现表达的意思是“但愿从此不忧伤”。卷耳,其实就是农村的地里面的一种杂草。
瞬间觉得古人们怎么如此有内涵,竟可以把如此甚小之物写的如此唯美。看过些文章,写过些字,不过那终究还是太浅薄。读书这条路只能一直不停的走下去。
卷耳原文
意思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冈,我的马儿步踉跄。
我且斟满牛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山头呦,我的马儿难行呦。
我的仆人病倒呦,多么令人忧愁呦。
总结一下两个观点:
一、要读书、写笔记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坚持下去;
二、不以目的的去读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