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今天在下班路上耍手机的时候,我的眼球又被一个标题党吸引住了,“男孩向父母说了三声谢谢,自拔氧气管离世”,还配了一张特别揪心的图片。在生命的离开面前,似乎一切都变得很渺小~
我的三次死亡教育
01 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召唤是大概5年前,在一个我还爱加班的年纪,我很用力的加班来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后来,慢慢感觉体力有点吃不消,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我发了个邮件,请假去了医院,甚至在跟大夫的交流中,我还很冒着傻气的跟大夫炫耀我加班的成绩。当然我的身体确实也透支得厉害,休息了半个月,吃药调理,中间顺便还战胜了一次失眠,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我才算是基本恢复了。
虽然这次经历之中,自己离死亡还很远,但是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生命力在一点一滴的流失,哪怕是在恢复之后,我也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状态了。现在每次想起,都是有些后怕的。而我收获最大的可能是在于,认识到了自己在个人和企业、个人和团队的关系认知之中,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原以为自己努力的付出能影响部门领导作出改变,结果连安慰和关心都少得可怜,凉凉,只能说自己当年太天真了,“Everything is Business!”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只有自己。
02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奶奶一直是一个很有活力、很阳光的老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对当年她80了还能自己出门坐车逛大街的事情津津乐道。随着我上大学,离开了她的身边;在我大学期间,她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过敏和一次癌症,然而她竟奇迹般的从同病魔的抗争中胜出了。后来有一次她的腿上出了点小问题,导致了行动能力下降,爬楼梯成为很困难的事情。由于我家住在5楼,奶奶很少下楼了,虽然后来她慢慢也能够上下楼了,但是也不如之前那么愿意出门了。
真正击倒她的,是在例行住院检查的时候,有一天她一使劲,突然发现她不能从马桶上站起来了,又重重的坐了下去。即便后续的检查之中,一切都显示正常,我的奶奶也再也没有站起来,昏迷,情况迅速的恶化,甚至没见到最后一面。我奶奶说过,她不要插着管子躺在床上活着,那样她宁可死了。
在死亡面前,生命没有奇迹。
03 大概在今年春节前,一次聊天的时候,clover42同学说他买的意外险到期了,他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续保,因为没有用上,还花了不少钱。于是我俩从买保险的目的开始聊天,然后一路跑题,最终挖掘出来他内心的担忧并不只是自己的离开能不能给家人留下足够的财富,而是他担心他不在了他的家人能不能继续幸福的生活下去。突然,我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们在每年的年初给家人写一封信,如果自己在这一年里离开了,就让家人打开这封信,就像诸葛亮临终留下的三个锦囊一样。clover42同学也认可了我的想法,他觉得把死亡也纳入风险管理,是更前进了一步。
每完成一封信,都是一次“向死而生”的体验,它会让我们从人生的视角上进行时间管理,去构想我们的生活,并督促我们努力实践,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写在最后
从初识死亡,到接受死亡无法躲避,再到“向死而生”,明白这些道理我用了5年的时间。不知道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多久,我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的锦囊还没准备,一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加油!
第36篇(36/1000),2018年4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