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心智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升,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在这个时候仍然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来提供正确地引导和支持,今天的分享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哭鼻子
人们普遍把哭泣看作是软弱和没有自制能力的表现,其实孩子哭泣是很正常和健康的行为。在婴儿时期哭泣是他们唯一的沟通手段,在幼儿时期哭泣是他们的情感扶助工具,长大后还可以宣泄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所以要让孩子们知道哭泣是很健康、很正常的行为,很多情况下,痛哭一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难过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因为较大的压力或不愉快的环境而产生烦恼和焦虑,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去辨别这些悲伤的情感。首先我们要同情孩子的感受,去接受他们的难过和伤心,然后我们要鼓励他们用语言或者图画来表达情感,最后要让他们明白父母有办法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并且也愿意在任何时候倾听他们的诉说。
抱怨
与大人的抱怨有所不同,引发孩子抱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累了,饿了,烦了,孤独了,需要你了,未能如愿以偿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抱怨,我们都可以参考这些建议。首先我们要立一个规矩,就是任何地方都不允许抱怨,除了孩子自己的卧室。其次我们要知道抱怨的原因,光是抱怨没有用,得引导孩子表达出来,并尽快满足孩子的需求。最后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要引导他该如何正确地表达意见,并在以后类似的场景中给予恰当的提醒。
专横
4到7岁的某个时间段,孩子可能会步入一个专横的阶段,不过看似专横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未来的领导者在初试身手而已。有时候孩子们之所以看起来很强势,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我们同样要正确地引导孩子,教会他们如何恰当地去表达情感和愿望,并提醒他们,不友好的态度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让孩子知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找父母帮忙。
害羞
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外向活泼的孩子,但害羞通常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孩子们对陌生面孔和环境的过度敏感,有着遗传学上的根源,由于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会发现想让一个害羞的孩子变得活跃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开始社交之前要提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也知道你不想那么害羞,其实我开始的时候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在出门前跟孩子尝试角色扮演的游戏,操练如何应对不同的场景。或者鼓励孩子与你的同事朋友多进行眼神交流。当然我们最好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你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来热身罢了。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虽然帮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但这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不擅长社交
害羞并不等于不擅长社交,言谈举止得体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更容易受到欢迎和赞许,这些积极的评价会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社交的美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善良与感恩,让孩子继承传统美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则,给老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公共场合给需要的人让座,或者为身后的人拉门,这些都是你可以给孩子树立的道德榜样。其实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在公共场合对别人的相貌、疾病、残疾、行为等进行评价,如有必要只能在私下与父母交流。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情,我们得教会孩子如何道歉。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还认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先代替孩子表达歉意,在降低影响之后,再向孩子指出他的错误。他可能不会马上明白,只要家长反复地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他一定可以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我要我要
爸爸,我可不可以买这个?我要这个!我没有这个,给我买一个好不好嘛?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要想做到既不纵容孩子,又不会让孩子觉得刻薄或小气就可以参考以下方法:首先作为父母,你有权利对孩子说不,但你必须同时给孩子一个拒绝的理由,因为这也是孩子的权利。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没有带够钱买零食,下次再买。你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喜欢口香糖,妈妈也喜欢,但我们现在更需要牛奶和面包,所以你能不能帮妈妈把口香糖放回去呢?当孩子想吃甜食时,你可以告诉他,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买健康的食品,糖果是在特殊场合下才吃的东西。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招数:哎呀,这个玩具真酷啊,我看你真的很喜欢,让我们把它加到你生日礼物或新年礼物的清单上吧。只要大人把握好度,即能和孩子一起开心的玩耍,也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也能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敞开胸怀,勇敢地去拥抱孩子带给我们的挑战,让我们跟孩子一同成长!